二百二十個髡頂留辮(沒錯,蒙兀人也留辮,只是發型不怎么固定,不像女真人那樣完金錢鼠尾而已)的蒙兀騎兵垂頭喪氣的拿著鋤頭之類的農具,在少年兵和鄉兵的監督下把胸墻拆除,重新填平壕溝。
這里的山路對附近村民的日常交通來說非常重要,打仗的時候管不了這么多,打完仗還挖坑不填會被人罵娘的。
還有那些韃子兵的尸體,必須火化或者挖神坑埋了,否則如今六月的天氣,恐怕會引起時疫。
從韃子身上繳獲的所有衣甲兵器和隨身財物都要進行分門別類的登基,之后除了金銀甲胄武器等必須上繳外,其他銅錢小刀衣服等物資可以歸各人——這是當初十五屯時期就留下的規矩,只是現在少年兵對這些東西都不怎么感興趣。
他們分了分少量銅錢,然后每人留了一件紀念品,其他都分給跟著一起來的鄉兵了。
當然,對鄉兵來說,最大的收獲不是那幾件羊皮襖子,而是大量死馬。
少年兵和鄉兵一起動手,馬匹剝下來備用,馬肉選好的煮上十幾大鍋,大家可以敞開了吃。
由于死馬太多,齊軍軍官們商議一下,打算做些馬肉干分給一起跟來的鄉兵,還有附近的村民,誰愿意來幫忙打掃戰場就可以帶走一些馬肉作為報酬,甚至連蒙兀俘虜都能得到一碗肉湯。
當然并不是所有俘虜都能得到著碗肉湯,因為吃完飯之前,徐世楨還要按照齊軍一直以來的傳統,對外族俘虜執行選五殺一程序。
鄉兵們用復雜的眼神看著這些特別喜歡唱歌,平日活潑靈動的少年兵們嘻嘻哈哈的做出一大把木簽,一共220根,其中44根是短的,其它稍長一節。
任何抽到短簽的俘虜都會被處決,不論他是英勇的戰士還是蒙兀貴族,也不論他如何求饒或哭訴自己家中還有父母幼兒在等著自己回去,一視同仁。
44個被扒的精光的倒霉鬼哭哭啼啼的跪在掩埋尸體的深坑旁,那大坑底部已經扔了幾百具蒙兀人的尸體,用不了幾分鐘,他們就得滾下去作伴了。
少年兵們略帶興奮的用刺刀一個個從背后刺殺俘虜,大部分俘虜被刺后都是慘嚎一聲,然后被一腳踢進深坑。
但也有找不準關鍵位置的少年兵,沒能一刀刺入要害,受創嚴重的俘虜疼的在地上打滾,少年兵也不急著補刺,刺刀慢條斯理的在韃子身上比劃著,重新尋找合適的位置。
邊上還沒挨刀的俘虜驚恐的看著坑里不斷抽搐的尸體和身邊嚎叫打滾的同伴,這大概是人世間最恐怖的體驗了,有人承受不住壓力失禁,現場頓時飄起一陣惡臭。
徐世楨捂住鼻子,厭惡的揮揮手。
軍士官們立刻上前抽了行刑隊每人一通條,讓這些拿殺人當游戲的熊孩子盡快解決問題,然后強迫其他俘虜把大坑重新填埋好。
“殺他們是為了震懾韃子!不是因為殺俘虜好玩!”
一個軍校教官出身的軍官對著行刑隊的少年兵們怒吼道
“你們是軍人!服從命令,上戰場殺敵是本分!別他媽的墮落成禽獸!行刑隊每人寫一份檢討,不得少于五百字,這次戰役結束后交給我!”
少年兵們再受寵,教官的話還是不敢不聽的。
一幫少年兵只能點頭稱是。
不過即使這樣,晚飯的時候再聽他們唱著曲調歡樂輕快的歌,不論是鄉兵還是俘虜,看他們的眼神還是變得有些不一樣了。
“真是令人頭疼。”
作為一名老兵,徐世楨能明白他家三哥為啥每次戰斗結束后都要選殺異族俘虜,無非就是提高民心士氣,消除幾十年來女真、蒙兀甚至黨項、吐蕃等各路韃子對漢人的蔑視給人民帶來的心理陰影而已。
徐世楊想要的只是“我們輕易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