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密林間鉆出來的外面人總數不過百多人,還不到部落可出動壯丁人數的一半。
而且,他們三三兩兩的,對整個部落形成一個并不嚴密的包圍圈。
一開始,部落長覺得眼前的這些敵人可能沒有那么危險——實際上,不論是冷兵器還是早期火器,列陣而戰都是戰爭常識。
那些稀稀拉拉湊一起,發一聲喊一窩蜂向前沖的家伙,根本就不配稱作軍隊。
烏合之眾而已,百多個鐵甲鐵刀的正規軍就能追著幾萬這種垃圾砍。
然而,對面那身紅色軍裝實在是太惹眼了,作為一個曾經參加過金軍,并且被紅衣軍胖揍過好多次的老兵,部落長知道穿這身衣裳的外面人不可能是烏合之眾,他們零散而來,一定有他們的道理。
只是,他警惕性不錯,卻沒發做出正確的應對——部落長按自己以往的經驗,命令部落里所有壯丁在簡易柵欄大門之外組成一個反突擊陣型
部落長本人和部落里最強壯、最勇武的戰士們站在最前排,以部落長本人為核心形成一個三角形。
部落里其他男丁在稍微靠后的位置上,準備在勇士們擊穿敵人陣線后突入。
這個隊形很密集,于是立刻成了擊發槍最好的靶子。
每五個人組成一個戰斗小組的華軍紛紛在距離敵人百步左右的距離上站定,然后從容的舉起步槍,瞄準,射擊!
呯呯呯!
一陣槍聲響過,火藥氣體涌入米涅彈的地步凹槽,推動它膨脹變形,僅僅咬住膛線,然后在膛線的作用下不斷加速、旋轉,最后呯的一聲,子彈出膛,瞬間越過一百五十米距離,旋轉著鉆入敵人的身體,切開皮膚、肌肉、血管和骨骼,造成恐怖的殺傷的大量出血……。
發射米涅彈的標準三型擊發線膛槍表現出驚人的準確度和遠超燧發槍的射程,華軍士兵已經無需組成受打擊面極大的方陣或類似的陣型,即使只有三、五個人,他們手中的步槍也能在150米距離上給予敵人重大殺傷。
何況他們的敵人陣型十分緊密,米涅槍朝這么大的目標開火,想打偏都難。
這其實也是當初少年兵在晉省實戰中得出的經驗面對敵人步兵,完可以軍散兵進攻,自由射擊。
但若是面對敵人騎兵或人數優勢過大的敵人,仍然需要排成方陣對抗。
華軍這次的對手就是前一種敵人——沒有騎兵,也沒有足夠的數量優勢。
于是進攻者軍散兵推進,部分人射擊的時候,其他人就彎著腰小跑著前進,設計完成后,前進者停住腳步射擊,掩護剛才的同伴前進。
索倫人對這種交替火力掩護推進的戰術毫無辦法,況且答剌部的部落長在華軍的第一輪射擊中成為被集火的目標(誰讓他站在最前面呢),當場被一發米涅彈掀飛了頭蓋骨。
于是答剌部的反擊在開戰瞬間就已經被擊潰,他們敗局已定。
華軍每次射擊,列陣而戰的索倫人就要倒下一片人,剩余索倫兵處于以往對戰爭的認識和尋找依靠的本能,會更加緊密的聚集在一起,并且成為更加易于得手的目標。
有人向進攻者拋射輕箭,然而指望骨頭箭簇對這么遠的目標構成威脅是十分不嚴肅的,況且華軍陣型太過分散,索倫人無法指望拋射大量箭只進行覆蓋壓制。
被索倫人集火的華軍士兵可以從容尋找樹后或者大石頭后面的安位置——沒有列陣,散兵不用擔心自己尋找掩體的舉動會打亂自己的陣型,因此士兵個體可以有更大的自由度。
其他人則可以繼續安的射擊。
這種類似槍決的一面倒戰斗,在華軍接近到差不多三十步距離,可以換用重箭射擊的時候結束了。
不是因為索倫兵終于可以給華軍帶來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