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井槐主力部隊的前進速度并不快,但十分堅定。
基本流程是第一天在剛剛被攻克的黨項堡壘里休息,第二天出發向下一個堡壘前進,第三天抵達目標,并且在當天攻克堡壘,然后再休息準備下一輪攻擊。
這種按部就班的進攻純粹就是以勢壓人,李井槐完不去考慮任何華麗的用兵動作,因為這樣不容易出現失誤。
李井槐認為,只要自己不失誤,黨項人沒有任何機會。
事實也是如此,別看華軍進軍速度不快,但每攻克一個堡壘,黨項人就要損失二到三千的兵力,這些堡壘的守軍都是生力軍,而且損失都是永久性損失。
黨項人不可能繼續這樣承受這種無意義的損失,他們現在只有兩個選擇
第一、集中兵力跟華軍決戰,可以雙方的戰斗力對比來說,這樣等于把凌遲改成斬首,除了痛快一點外,還是死刑不變。
第二、放棄前線的部分堡壘,把分散的部隊集結起來,在最核心的興、靈地區跟華軍決戰。
那樣做的最大的好處是,在自己興、靈地區決戰,黨項軍的補給線最短,而進攻的華軍補給線較長,如果能切斷華軍的補給線,那就是軍事上唯一翻盤的機會。
壞處同樣不小,畢竟是都城附近最核心的領土,人口最密集,生產力最高,遭一次兵災,損失就是一個龐大的數字,沒有十幾二十年別想恢復過來。
對于一個正常的政權來說,戰場在自己核心的領土上本來就是一種失敗。
對于夏國大德皇帝李乾順來說,他現在依舊兩個選項都不想選。
他的做法是
首先,派遣使者,以自己稱臣為條件,議和退兵。
這當然不可能,平時對人和和氣氣的李井槐甚至直接把黨項使者的首級掛在軍營門口——華夏似乎完沒有兩國交兵不斬來使的傳統。
和談沒希望后,李乾順把主要希望放在他的那個“反華夏包圍網”上。
三十多年前,大周還在江北的時候,大周的西軍其實就已經逐漸壓倒黨項人了,他們甚至已經打到了靈州。
不過,隨著女真人突然崛起并南下,還在向興靈一點點挪動的西軍不得不退軍回援本土。
但敵前撤退哪有那么簡單,李乾順的部隊緊緊追擊周軍,從靈州城下又一路追進大周境內,結果大周西軍徹底崩潰,成就了李乾順這輩子最大的軍事勝利。
李乾順如今已經六十多了,他現在的身體早就大不如前,雖然不甘心,但他必須得承認自己已經無法在大白高國的皇位上做多久了。
但在人生的最后時刻,李乾順希望自己能夠復制當初的那場輝煌勝利——如果能夠做到,他認為自己就可以成為大白高國歷史上不次與開國皇帝景宗齊名的偉大帝王。
要想做到這一點,李乾順必須說動大周或蒙兀人從背后襲擊華夏。
根據目前已知的情報,華軍進攻大白高國的部隊應該在十萬到二十萬之間,同時跨海進攻扶桑的部隊也在十萬以上。
這樣的話,華軍在外征戰的部隊已經在二十到四十萬之多,對于一個江北政權來說,這個數字已經十分驚人了,李乾順認為華軍應該沒有更多機動部隊了,最多還有一點守備力量。
這樣的話,不管華夏人有多強,大周的蒙兀二三十萬大軍壓下來,華軍還得撤退。
只要華軍撤退就是機會,抓住就贏了。
可惜,現在的問題是,李乾順并不清楚北蒙兀南大周會不會被自己的使者說動,在此時出兵,大家一起合力對付華夏。
他現在非常非常希望有一種遠距離通訊的手段,能夠讓他聯絡遠在察哈爾和臨安的使者。
可惜這個時代沒有電報、沒有無線電、也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