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的兵力,儲存可供一線部隊使用三天以上的口糧。
然后,兵站向前方,或者兵站與兵站之間的補給,盡可能使用帶著護板車廂的大車,一旦遭到突襲,車隊可以迅速圍成車陣。
這樣,哪怕只有民兵,車隊也足以堅持到騎兵增援到來。
李井槐的作風就是完不給敵人一點機會,盡管他所帶領的部隊有以一敵十的能力,但他仍然希望盡量制造以十打一的機會。
……
李井槐一點點向興靈推進的同時,最西路的左鶴林戰斗群正在繼續向西進攻。
左鶴林的風格與李井槐完不同,他就是那種寧愿冒風險,也要盡量突襲敵人的將領。
這種人,把握住機會就很容易創造名垂史冊的輝煌勝利,但一旦翻車,他就是歷史笑話。
但左鶴林完不在乎,何況他的部隊大部分都是吐蕃人,這些人現在連外蕃都算不上,就算死了也沒人心疼。
因此,左鶴林就像脫韁的野馬,一路狂奔。
十月底,進攻開始的時候,左鶴林率領兩萬漢蕃從青海湖邊誓師出發,十一月初八就攻克涼州,切斷了黨項甘州軍司與興靈之間的聯系。
這實際上也是切斷了西域諸國與黨項人的聯系——這些小國都是偽夏的朝貢國,雖然更西邊有帕爾斯的重壓,但在這種宗主國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他們還是有可能出兵增援的。
左鶴林風一樣的行軍速度給他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好處。
比如從甘州匆匆趕向興靈的黨項軍,就完沒能想到華軍居然在這里有兩萬大軍。
十一月初十,黨項甘州軍司和西平軍司(駐扎瓜州)的部隊在涼州城下被左鶴林殲,兩萬大軍只有不足一千人逃出戰場,而且他們沒法繼續前往興慶府方向,只能原路返回甘州。
失去了部補給的潰兵,走幾百里荒無人煙的地區,即使華軍不追擊,能有多少人或者回去也是個問題。
何況左鶴林這種性格,怎么可能不追擊?
殲黨項兩個軍司之后,左鶴林在部隊中挑選三千漢蕃精銳騎兵,一人雙馬,沿著黨項人東來的道路向西急進。
十一月十三日上午就抵達甘州城下,此時少數潰軍才剛剛回家,左鶴林騎兵幾乎是在守將知道東進部隊被殲的同時,直接沖進城內。
當天,左鶴林陣斬甘州軍司正將,甘州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