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危險的農奴、礦奴工作,以釋放核心人口到更重要的崗位上去。
這成了一個矛盾帝國需要大量庶民和奴隸,但庶民和奴隸數量太多很危險。
解決這個矛盾的唯一辦法,就是快速增加核心人口數量。
徐世楊沒有讓漢人的孩子一夜之間都長大的能力,帝國的生育率不算低但頃刻間也沒法生出那么多核心人口。
因此,辦法只剩下一個——把江南吞并進來,用江南漢人人口稀釋江北的庶民和奴隸比例。
江南有五、六千萬人口,絕大部分是漢人,稀釋、消化千多萬庶民和奴隸不會有絲毫問題。
何況江南還是帝國向南洋擴張的大本營,是非常合適的工業區和原材料產地,同時也是帝國商品的銷售市場。
種種原因導致了,帝國在北方已經沒有擴張空間的情況下(秦王即將開始的擴張是附屬國間接擴張,對帝國的影響很小,屬于贏了大賺輸了也不會心疼的那一種),消滅大周,吞并江南已經勢在必行。
為此,帝國開始了一輪靜悄悄的備戰工作。
首先是野戰軍部隊開始悄然擴充,帝國把原有的十萬野戰軍陸軍直接擴充到兩倍二十萬人。
兵員來自預備役重新征召和少數民兵,部隊并未擴建編制,而是給每個單位增加一倍人手,實行一個老兵帶一個新兵的制度。
由于江南也是漢人的核心區域,標榜漢人帝國的華夏這次不打算動員以往作戰經常使用的外蕃士兵,免得出現外族士兵在漢人帝國的指揮下搶劫殺戮漢人的情況,那樣帝國一直以來的民族主義宣傳就成笑話了。
在總參謀部的計劃中,這次南征z治意義大于實戰意義,因為大周軍隊并無多少戰斗力,最大的軍事阻力可能來自徐世松,他手下倒是有一支忠于大周朝廷的武裝力量,但兵力不多,火力孱弱(相對華夏來說),而且補充困難,實際上是一支一次性軍隊。
只要打垮了徐世松的部隊,那么大周剩下的軍隊,不管是禁軍還是廂軍,都不足為慮。
但是,總參謀部再三強調,這次絕對不允許出現類似在扶桑和遼東的屠戮和搶劫行為!
這次的一切繳獲,哪怕是一張紙,都得上繳存檔!不允許任何人私自保留任何戰利品!嚴禁搶劫和騷擾平民!
總的來說,徐世楊開始在部隊中輸灌類似“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之類的思想,準備把南下的野戰軍打造成一支軍紀極為嚴明的“威武之師、文明之師”。
為此,徐世楊專門給預定南下的部隊配備了超比例的憲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