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云生并不是隨意的選擇面對奧斯曼軍隊,而是經過深思熟慮。
一旦面對奧斯曼軍隊,身后的大不里士城,就等于要讓給了塔赫馬斯普一世。
他要在奧斯曼軍隊與薩非王朝的軍隊匯合之前,擊敗吉爾勒率領的奧斯曼軍隊才可以。否則面對二十萬大軍,五萬明軍對付起來就顯得極為吃力了。
而身后的大不里士城,讓給薩非王朝的域赫馬斯普一世,也是為了稍微拖慢薩非王朝軍隊的速度。
面對首先占領大不里士,塔赫馬斯普一世很難放棄這個誘惑。大不里士城是薩非王朝興起之時的第一座大城,只要占領了大不里士,便可代表著薩非王朝重回波斯,其意義不同于一般。
吳云生就是因為這一點,所以才會做出這個選擇。
這樣一來,他就有多一些的時間,去對付薩勒馬斯方向的吉爾勒所率領的奧斯曼軍隊。
主意拿定,吳云生便帶上了所有的彈藥與一月的糧草,迎著奧斯曼軍隊的來路而去。
在烏米爾湖畔的塔蘇季鎮,五萬明軍迎面撞上了正在行軍的奧斯曼軍隊。
說實話,奧斯曼軍隊的將領吉爾勒都沒想到,明軍會有如此大的勇氣,出城兩百里來迎戰。
不過吉爾勒也并不緊張,自己手中握有十萬大軍。只要與明軍對峙的時間長一些,用不了三天的時間,想必塔赫馬斯普的軍隊就會聞訊到來。
在他們兩軍相遇之時,塔赫馬斯普的軍隊也剛剛到達了大不里士的城下。
他在來到大不里士之前,就已經得到了探子的消息,說明軍出城去迎戰奧斯曼軍隊去了。
其實這正中了塔赫馬斯普的下懷,如果明軍與奧斯曼軍隊打了起來,那就不用消耗他自己的實力。鷸蚌相爭,他這個漁翁也才能得利。
沒有明軍與奧斯曼掣肘,他便可很快恢復薩非王朝曾經的疆域。
當然,對于塔赫馬斯普一世來說,先進入大不里士城休整一天,才是最重要的。
這對于手下們的士氣,還有整個波斯地區來說,都是一件意義非凡的事情。
就算是要出戰,也要讓明軍與奧斯曼軍隊打的精疲力盡之時才會出手。那時即使面對奧斯曼軍隊,他也可以擺出一副強硬的姿態來掌握聯軍的主導權。
塔赫馬斯普的計劃不可謂不精明,可是戰場最怕的就是同伴之間勾心斗角。明明可以一步到位的事情,最后要大費周折不說,其間出現的變數也不可控。
這個道理塔赫馬斯普不是不懂,可是面對不設防的大不里士城,他卻被恢復薩非王朝這個大目標的意義所誘惑。
在塔蘇季鎮之外,明軍的戰陣已經排列開來。
對面的奧斯曼大軍也已經列陣想迎,并且吉爾勒將奧斯曼的騎兵們都放在了大軍北方的左翼。
吳云生久在大明西北,吉爾勒如此安排騎兵的心思,他一眼就能看出來。
在奧斯曼的左邊地勢略高,騎兵從左翼出擊的話,使可居高臨下利于沖擊。
而且騎兵集中使用,更可加強這種沖擊力。
吳云生卻與之相反,將自己的騎兵放在了靠近烏爾米湖的南側,火槍兵都放在南側面對敵方的騎兵。
對于明軍火槍對于騎兵的殺傷力,吳云生有著足夠的信心。或許對騎兵進攻追之不上,但是防守的話一定可以讓對方碰個頭破血流。
雙方接近到了五里之時,吳云生便讓明軍的兩萬騎兵開始了全體沖鋒。
明軍的目標就是對方的火槍兵和步兵,反正大家都在找對方的弱點,誰的短板更短誰就要有接受失敗的認識。
吉爾勒是員老將,對于明軍在兩河流域大敗沙巴克的戰例早就研究過。
雖然明軍的騎兵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