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錘鐵匠鋪、鐵蛋鐵匠鋪”
招牌上,畫著各種圖形——能打什么鐵器,就畫一個(gè)上去。
而且丹陽縣有一個(gè)特殊的規(guī)定,每家鐵匠鋪都只允許固定打三到五種鐵器,不能多打。
如此,商人們來了丹陽縣,看招牌一目了然,也不用多問。
鐵器幾乎一煉好,很快就被買走。
都是大犁、鋤頭、鐮刀、菜刀、剪刀、小錘子等常見的鐵器。都是尋常家庭,最常用的鐵器。
少則幾百文,多則一二兩銀子,打造的很快,賣的也快。
大農(nóng)令楊褚守在一家鐵匠鋪門口看著,遇上商人,隨口詢問鐵礦石、鐵器的價(jià)錢,飛快的計(jì)算每筆交易的利潤,心頭震驚。
扣掉采購鐵礦石、炒鋼的錢,還有要繳的稅錢等等各種開支。
一座很小鐵匠鋪,一名鐵匠一日便能收入五百文銅錢,月入十五兩銀子——這放在金陵城,那也是小富戶的收入。
要知道,一個(gè)炊餅才兩文銅錢,十文銅錢,就夠一個(gè)壯漢吃飽飯了。
可是,丹陽縣,家家戶戶都在打鐵,幾乎家家戶戶都有這樣的收入。如果一家好幾個(gè)男丁,那更是收入幾十兩銀子。
這簡直難以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