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非是散射,射殺沒有防具護甲的敵人,給敵人制造恐慌。一旦敵人落荒而逃,他們便開始騎著馬,有條不紊的追殺。
還有,騷擾糧道、商隊,打了就跑!
就是這種簡單的戰術,在古代,卻顯得極為可怕。
大楚軍隊和百姓不可能一直待在堅固的城池里,百姓必須出城耕作,商隊要運貨,軍隊必須運糧,必須轉移防線。
一切活動,都需要走出堅固的城池。
一旦步兵到了野外,遭遇匈奴輕騎兵的散射襲擊,便是一場相當劣勢的惡戰。
步卒若是打不過匈奴騎兵,那么便是一面倒的屠殺。
楚天秀知道大楚的騎兵也沒有馬鐙,但他自來到大楚,便一直都沒有打算去匆忙給裝備馬鐙。
他又不傻,這玩意沒有任何技術難度,卻又用處極大的發明,太容易被匈奴給學去了。
有了馬鐙之后,輕騎兵很容易升級為重騎兵,適合近戰沖鋒,匈奴騎兵的優勢說不定變得更大。
在大規模攻打匈奴,決戰到來之前,馬鐙是絕不能拿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