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肅副相提出“以紙代簡”,大司農楊褚出面表示提供足夠的財政支持之后。
“臣贊同!”
“臣等附議!”
丞相府,眾臣們紛紛表態支持。
目前,大楚最大的造紙作坊,是丹陽郡主名下的作坊,得利的是平王府。
第二大便是沈氏造紙作坊,沈家能從平王府小昏侯的手里拿到造紙術,那也是相當不容易。
一個沈府外戚,一個平王府,兩家幾乎平分了大楚的造紙業。
誰去招惹他們兩家?
御史臺在這件事情上,根本沒法反對的,就算心里反對,也只能沉默不言。
皇帝項燕然沉默。
頒布這道政令,這相當于朝廷出面,給小昏侯洗白了。
可他也不能不批準,畢竟事關母后沈太后的親族。
而且,紙書用了這么久,其中利弊也早就看出來了。紙書的好處,遠遠百倍于竹簡,越早推廣越好。
丞相府在時間上,拿捏的非常精準。
在這個節骨眼上,把“以紙代簡”拿出來作為一項重要的朝政推廣到整個大楚,誰也阻擋不住。還把御史臺的又一波兇猛進攻,給堵了回去。
皇帝項燕然淡淡點頭,道“準!竹簡笨重不便,早就該淘汰了。頒布朕的旨意,凡朝廷郡縣衙門,往來文書,一概以紙代竹簡。”
以紙代簡,令簡牘文書從此絕跡。
紙書成為官方文件的載體,大楚民間定然也會很快完全流通起來。
這道政令,順利通過朝堂審議。
御史大夫孔寒友和眾御史們沉默了,他們感受到一種近乎窒息的壓力。
這就是門閥勛貴派,掌握的恐怖權力!
近乎碾壓!
王肅副相輕輕松松請求頒布一個“以紙代簡”的政令。
相當于朝廷給小昏侯一個正式認證,表彰小昏侯做出巨大的貢獻,順手就把小昏侯以前的“污名”給洗干凈了,白白凈凈真干凈。
想要批臭小昏侯“紈绔、昏庸”,從而批臭歲舉制,變得極為困難了。
這道政令,給小昏侯帶來的名望和錢財的好處之巨大,又豈是他們眾御史們能給予的?!
相比之下,儒派和小昏侯之前簽的第一份協議,就算把董賢良這個人賣了,一個縣令又能值多少錢!
孔寒友出奇的沉默,陷入了艱難的沉思,沒有做任何表示。
董賢良面色蒼白,身軀無力。
這大朝爭,太殘酷了。
在門閥勛貴派的龐大實力,聯手捍衛“歲舉制”之下,御史臺根本撼不動。
他的“千名儒生請愿書”毫無作用,只是用力大喊喊有什么用?
他感覺自己要敗了,他董賢良就像弱不禁風的一根稻草,隨時被驚濤駭浪給吹打到黑暗的深淵,無力掙扎。
接下來怎么辦?
這是一個大問題。
毫無疑問,御史臺沒有退路了!
必須戰到底。
此戰攻不破“歲舉制”,別說董賢良丟官,他這御史大夫恐怕也干不下去了,不用多久定然被逼的辭官而去。
那個時候,天下儒派大勢去也!
孔寒友閉上眼睛,伸出兩個手指。
立刻執行第二號方案!
很快,一名官員,悄悄給楚天秀遞過去第二份協議,“請小昏侯攻破歲舉,御史臺愿幫助小昏侯成為新制下,第一任主考官。”
只要破掉歲舉,哪怕是讓小昏侯擔任第一任“中正官”,儒派也愿意付出這個慘痛的代價。
楚天秀淡淡一笑。
笑納了。
只要儒派愿意出價,一切好說。新制第一任主考官,他定然要拿到手。
朝堂上,儒派的情況十分危急,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