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殿試及第者,為進士。進士排三甲名次,狀元魁首等,皇上派遣為官。其余淘汰者,依然為舉人,可先為吏,歷練之后再為官。
臣頂多也就主持一下第三國考,從上千名秀才里挑選出一部分合適的為舉人,供皇上遴選。”
楚天秀揉著腦袋,哭腔道。
皇帝項燕然的臉色,終于舒緩了下來。
原來如此!
設計四輪考試,層層選拔人才,這聽起來似乎不錯。
這樣的話,小昏侯這個主考官的作用,頂多就是一個“中正官”。跟孔寒友、王肅擔任中正官,沒多大區別。ii
把一批賢能才干的舉子挑出來,供他這皇帝在殿試上遴選。
最后的考官,決定官位的,還是他這個大楚皇帝。
“行,你去把儒派和門閥勛貴派說服了,立下大功,朕便任你為大楚國考的主考官。”
“謝皇上!”
楚天秀呲牙咧嘴,揉著腦袋,痛并快樂著,走出偏殿。
挨一記腦勺。
賊疼啊!
不過,皇帝好說好歹,總算讓他擔任這科舉首任主考官。這是皇帝付給他的一筆知識產權費。
孔寒友、王肅和皇帝,三方都同意了,知識產權費用也都各自支付了。
他這個大楚國考主考官的位置,已經十拿九穩。
楚天秀離開之后。
偏殿。
皇帝項燕然有了解決之策,終于有了胃口,繼續用膳,淡淡道“蔡和,你覺得科舉之法如何?”
蔡和是宮里的太監,不是朝堂官員派系里的任何一方,不摻和朝爭,旁觀者看的更為清楚一些。
蔡和大太監斟酌著,小心的道“老奴也不敢妄下結論。不過,聽起來,小侯爺的科舉,似乎非常不錯至少比‘中正制’靠譜。
這‘中正制’,不管是哪位官員舉薦出仕,定然是先舉自己人,依然也難以避免‘歲舉制’的諸多弊端。”
“是啊,這‘中正制’,爭來爭去,無非是王肅推舉門閥勛貴的士子,孔寒友推舉儒生。各舉各家的人,談不上真正的中正。
把舉薦換成考試,不論出身派系,能者上,庸者下。
這或許,才是萬世之法!
小昏侯的本事還是有的,有想法有新意。朕倒是有些頗為期待,他這主考官,會設計一些什么考題,來考核眾考生的能力。”
皇帝項燕然,十分欣慰道。
當然了,在他日后看到小昏侯出的大楚國考的考卷,滿臉發懵到懷疑自己人生虛度之前,他會一直感到很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