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誠方丈繼續說道曇宗大師等十一棍僧,打扮成流民模樣,連夜出,他們打算避開王仁則在少林寺西北轘州的駐軍,向東越過太室山,再向南轉回登封縣城,折向西北,前往洛陽的唐軍大營。
幾位大師一路上看到成千上萬的逃難百姓,混雜著王仁則的殘兵敗將,如潮水一樣涌向登封城。駐守登封的鄭將,卻以嚴防奸細入城為由,不讓饑寒交迫的百姓入城避難,成群結對的百姓只好在城外夜宿荒野。那時正值農歷臘月,北風刺骨,天降大雪,不少衣不蔽體的百姓不是被餓死,就是被凍死,登封城外到處都是悲泣聲。
曇宗大師面對眼前的人間煉獄,實在看不下去了,仰天長嘆道“阿彌陀佛!希望我佛開天眼,慈悲,早日收了這些亂世的惡魔,拯救天下的蕓蕓眾生吧!”,隨行的幾位大師也都面向西方,雙手合十,默念起了《梁皇懺》,度那些枉死的怨靈,希望他們早登極樂。
幾位大師念完了經文,正準備離開登封,前往洛陽,突然看見前面有一位二十歲上下的少年,牽著一匹汗血寶馬,身穿皂衣黑褲,舉止儒雅宛如書生,但他腰間卻佩戴著金環寶刀,氣質如虹又像一名俠客。這位少年快穿梭于百姓之間,似乎有要事去辦,但他每見到老弱、生病和饑餓的百姓,總是不由地停下腳步,施舍一些銀兩和干糧給他們,他身邊的百姓越聚越多,最后少年被密集的人群所包圍。少年索性打開自己的行囊,把其中的盤纏和干糧全部分給百姓,但一時還是不能解決所有百姓的吃飯問題。
百姓開始還能安靜地等待少年的施舍,前面的人都已拿到吃的了,但后面的人見少年手中的錢糧已經分完,他們饑餓難忍,再也顧不上什么禮義廉恥,開始相互搶奪手中的干糧,就這樣你爭我奪,最后誰也得不到吃的,還生踩踏、爭斗。有不少百姓因此受了傷,甚至有些兇惡的漢子,餓紅了眼,奔向少年,開始搶他手中的寶劍和坐騎。少年喝止不住,只好抽出手中的寶劍,用于自衛,總算止住了這些兇徒的進逼,但是他的座騎卻被一群百姓牽走。
那少年只好舉起手中的寶劍,高聲大呼道“鄉親們!聽在下一言!我知道大家饑寒難當,眼下不是被凍死,就是被餓死;反正都是一死,還不如先吃了我的馬,飽餐一頓,然后跟隨在下做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來,大伙覺得如何?”
百姓們沉默了好長一段時間,都沒人敢聲,不知道哪位漢子先叫了一聲“鄉親們!那少年說的對,反正都是一死,大伙跟著他反了吧!”,頓時四周響起一片附和聲“反了!反了!反正這日子也沒法過了!”,“大家先飽餐一頓,奪了這小小的登封縣,跟著這少年前往洛陽,投奔秦王李世民吧!”
曇宗和幾位大師見身邊的百姓一邊吃著馬肉,一邊都道“年年征戰,年年災荒,鄭王還年年加稅,這日子沒法過了,大伙們都說唐軍是仁義之師,秦王更是愛民如子,因此鄉親們商量著,成群結隊地前往洛陽,投靠秦王?!?
少年等大伙吃完了馬肉,才阻止了眾人的喧嘩,建議道“各位鄉親們,我們都是手無寸鐵的百姓,其中還有不少老弱病殘,婦女兒童,我建議大家先去少室山中暫時躲一躲,那里王仁則的守備松弛,再加上少林寺濟世救人,或許就能讓大家免受饑寒之苦,等在下先辦完了正事,少則幾天,多則半個月,就來接應大家去洛陽投軍!”
百姓們都說好,仰頭贊道上天有眼,這次總算是遇上貴人了。有幾個青壯的漢子則湊上前來,問道“壯士,請問高姓大名?有何要事去辦,是否需要我們相助?”
少年向大家拱了拱手,道“在下的姓名,大伙遲早都會知曉,先恕在下不便相告;在下要去虎牢關,不知如何去的?”
一位老者答道“壯士,小老兒認識去虎牢關的路,這里距虎牢關有三百多里,壯士沒有座騎,如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