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河套部明襖兒都指揮同知孛兒只斤·博碩克圖濟農、河套部明襖兒都指揮僉事孛兒只斤·莊禿賴,率三萬騎兵前來相助叛軍寧夏王哱拜,進犯延綏總鎮榆林衛安邊守御千戶所、寧夏后衛興武營守御千戶所。
這支漠南蒙古軍隊由河套打兒漢子部首領孛兒只斤·土昧(鐵雷)為前鋒,而另外派遣河套右翼多羅土蠻部太師宰僧,率領一萬鐵騎從寧夏后衛西沙湃口進攻。
明軍方面則由明大同總鎮總兵麻貴,在右溝阻擊,其士氣稍稍有些挫折,其余將領分路趕赴平涼府下馬關及寧夏中衛鳴沙州堡一帶,負責阻擊朵甘都指揮使司入境的漠南蒙古土默特部軍隊,以及南下的河套部蒙古軍。
明陜西三邊總督魏學曾,命令明鎮戎守御千戶所游擊將軍龔子敬,扼守沙湃口,在征召明延綏總鎮總兵董一元,前去搗毀河套打兒漢子部首領的巢穴,斬首一百三十六人,致使河套打兒漢子部首領率先撤軍,其余河套部蒙古軍相繼逃跑。
之后又在沙湃口遇上了負責阻擊的明鎮戎守御千戶所游擊將軍,明軍將他們重重包圍,但怎奈河套部蒙古軍如困獸之斗,爆發出騎兵強大的優勢沖散了明軍火銃隊陣營,斬殺了明鎮戎守御千戶所游擊將軍龔子敬,才匆匆離開。
至此叛賊們的兩路援軍已經被明軍給打退了,再由明陜西三邊總督下令開閘放水。
7月初7日,李氏朝鮮全羅左道水軍節度使兼嘉善大夫李舜臣,在全羅左道見乃梁大破幕府第三軍水師中務少輔脅坂安治,焚毀了倭船六十三艘。
打得幕府第三軍水師中務少輔僅以孤身逃回金海峪。
兩天后李氏朝鮮全羅左道水軍節度使,又在安骨浦,打敗了幕府第四軍水師左馬介加藤嘉明,40艘船隊讓其遠遁之。
全羅左道水師則趁機屯集在尚慶右道閑山島海域,扼住了幕府軍隊西上的水路,至此李氏朝鮮王國才度過了最危險的時刻,形勢開始趨好。
由于幕府水師船隊不敢再冒然行動,他們便集中兵力固守在尚慶左道慶州府釜山浦、全羅左道東萊浦,把水軍變成陸軍,企圖打通全羅左右道,因為徹底怕了李氏朝鮮全羅左道水軍節度使此人了。
為切斷幕府軍隊的補給線,李氏朝鮮全羅左道水軍節度使李舜臣,等將領開始對尚慶左道慶州府釜山浦發動了進攻,但因幕府水軍們防守嚴密,使得李氏朝鮮水軍們未能得手,只得焚毀400多艘空船而去。
7月10日,從大明帝國遼東都指揮使司地區又傳來了喜報,明遼東總鎮副總兵祖承訓,已經率領援軍渡過了鴨綠江,進入李氏朝鮮王國境內。
援軍包括明遼東總鎮副總兵的家兵一千人以及本部二千人、明東寧衛游擊將軍王守官,率領一千人、明定遼中衛游擊將軍史儒,率領一千人,以及明遼東總鎮總兵楊紹勛,部下的明定遼后衛千總郭夢征,所率的親兵五百人,總數超過了五千五百人。
面對這個突如其來的消息,給了李氏朝鮮宣祖昭敬郡王河城大君李昖,一個重整旗鼓的契機。
為了很好的迎接明軍到來,李氏朝鮮郡王當即就任命李氏朝鮮領議政(宰相)柳成龍,為接伴使兼管糧餉,又派遣了李氏朝鮮商山君兼載寧郡守樸忠侃、李氏朝鮮禮曹參判成守益、李氏朝鮮同知中樞府事李輅、李氏朝鮮全城君兼戶曹佐郎李準,等官員負責籌糧。
在命李氏朝鮮宣沙浦僉使張佑成,造大定江浮橋、李氏朝鮮老江浦僉使閔繼中,造清川江浮橋。
而李氏朝鮮平安西道巡察使兼左領議(左相)李元翼、李氏朝鮮平安東道節度使李蘋,駐平安西道平壤府順安郡、李氏朝鮮都元帥金命元,駐平安西道肅川郡。
還遣李氏朝鮮司憲府大司憲尹承勛,由海路前往全羅左右道號令水軍勤王。
很快到了7月13日先期渡過鴨綠江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