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艘倭軍戰船,戰況一觸即發。
此時李氏朝鮮三道水軍統制使不慌不忙,開始下令諸船一時鼓噪齊進,各放;地、玄,字(火銃番號)又加上箭鏃射擊如雨下,聲震河岳,賊船三十只被撞破,不敢靠近李氏朝鮮水師船隊,只能識趣撤退。
此乃天幸,事后明朝鮮經略賞給李氏朝鮮三道水軍統制使,大量白銀和紅緞以示嘉獎。
李氏朝鮮郡王更是打算升他為「崇政大夫」但有大臣說李統制使官階已高,如果再立功勛則難以獎賞,因此李氏朝鮮郡王就沒有給李統制使繼續升官,只給李統制使的手下諸將們升官。
此時另一邊剛上任的明薊遼總督邢玠,當機立斷斬殺了奸臣明御倭游擊將軍兼通事沈惟敬,又上奏朝廷揭發明兵部尚書石星,通倭罪證把石星抓去北鎮撫司詔獄大牢。
而明備倭總兵為了拖住倭軍北上的攻勢,為明軍動員爭取時間,特此決定伏擊倭軍,命明備倭副總兵解生,等率軍2600人奔赴忠清左道稷山縣北部,鞏固京畿右道漢城府的前沿陣地。
9月17日,明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兼朝鮮經略下令讓明軍設伏于稷山縣附近,恰好與幕府第三軍甲斐守發生遭遇戰,倭軍先頭部隊被擊潰,又遇明軍的后續部隊明神武中衛游擊將軍楊登山,率軍趕到徹底擊敗倭軍。
后因幕府第八軍右軍大將也趕到,打擊明軍從容撤退,迫使幕府第三軍甲斐守成功的占領了稷山縣,但卻依舊未能北上京畿右道漢城府。
此戰為明軍以少勝多的戰例,史稱(稷山大捷)雖然倭軍最終占領了稷山縣城,但倭軍卻懾于明軍的野戰能力,未敢前進,永遠的喪失了戰爭主動權,對明、幕雙方戰略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