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弼、明保安守御百戶周大受、明寧夏后衛總旗李天復、明秦州衛百戶孫沖良、明靖邊守御千戶所游擊將軍伯言兔、明黎州軍民千戶所哨官褚道宗、明平山衛伍長王溥、明東昌衛什長梁世勛、明固原衛百長李應杰、明榆林衛中軍游擊將軍祝世泰、明神武右衛千總蓋祿、明神武前衛守備丁堂、明龍門衛紅旗官魏國勛、明延慶左衛都司管坐營、明密云中衛把總詹國繹、明鐵嶺衛千總杜福、明山海衛千總王國印、明天津衛都司李日篁、明威海衛哨官張桂、明蘭州衛把總天臺、明安東中屯衛小旗啞汗兔、明八角守御千戶所游擊將軍猛克虎、明寧化守御千戶所百戶魏思賢、明紫荊關守御千戶所守備庫承恩、明莊浪衛千戶尚民雄、明永昌衛鎮撫使王應干、明碾伯守御千戶所佰長單秉德、明開原衛都司馬灼、明任城衛指揮同知楊登科、明濟寧衛總旗李毓藥、明萊州衛副千戶王懷智、明諸城守御千戶劉尚胤、明寧遠中左備御千戶所守備王效忠、明金州衛右參將祁煌、明義州衛左參將賀世賢、明廣寧中前備御千戶所都司且力大海代喇人什物、明鎮西衛游擊將軍張應昌、明東寧衛副總兵戴先裕、明龍虎衛鎮撫使徐九思、明南直隸飛熊衛都司姚國輔、明徐州左衛百戶桂海龍、明大河衛游擊將軍劉佐、明長淮衛指揮使劉結、明都察院山東道監察御史張銓、明石柱宣慰使秦良玉、明忠州總兵秦邦屏、明忠州副總兵秦翼明、明四川都指揮使童仲揆、明吳淞總兵戚金、明儀真衛左參將張名世、明六安衛都司袁見龍、明新安衛都司鄧起龍、明遵義軍民府副總兵陳策、明廣寧衛左參將尤世功、明永寧衛左參將周敦吉、明平溪衛右參將吳文杰、明石阡長官使司守備雷安民、明義州衛副總兵李懷忠、明重慶衛指揮使戴裕光、明龍泉坪長官使馮應魁、明西平堡守備徐成名、明山西都指揮僉事張承基,等武將陸續赴京北上調用。
尚有數個都指揮使司以及承宣布政使司境內的將領,帶領士兵們準備待命,隨時北上投入到前線戰斗中。
不過此次主要輔助明遼東經略兼兵部左侍郎楊鎬,平定建州女真八部的將領,分別為;明遼東總鎮總兵李如柏、明山海衛總兵杜松、明開原衛總兵馬林、明左軍都督府左都督劉綎,這四員大將。
在兵力方面,雖然在遼東都指揮使司已接連損兵折將,但主客兵丁,各四萬有余,外加南方待命的軍隊,明軍總兵力達10萬人。
建州女真八部叛軍方面,算上附屬雇傭兵總兵力僅10萬有余,除去后勤以及老弱,戰兵大約有4萬人,明軍似乎占有一定優勢。
雖然如此,但明軍將領離心,上下解體、軍餉欠發,兵多虛報,器械不修,情報外瀉,可謂隱患重重。
當時明遼東經略的計劃,交眾人先商議然后定,以至于邸報上竟白紙黑字的寫出;xx將率大兵xx萬,從xx出師,往xx地方,雖然在己方實力上或有所夸大,但是總體計劃暴露無疑。
以至于當時并不參與機密,且稱病去職,屯耕在天津衛的明翰林院庶吉士徐光啟,也能看到遼東戰報,還寫信給朋友稱敵人必然將四路大軍各個擊破,當之者必杜將軍也!其他可知。
8月初9日,因明初曾行海運,通餉遼東都指揮使司,后一度停止,今以遼東都指揮使司形勢日趨危急,兵餉缺乏,又議開海運餉赴遼。
當時商議行登州衛、萊州衛,海運北上,但明山東巡撫李長庚,則說“自登州衛望鐵山西北口至羊頭凹,歷中島、長行島抵北信口,又歷兔兒島至深井,赴蓋州衛,剝運一百二十里,至娘娘宮登陸,從廣寧衛一百八十里,至遼陽衛一百六十里,每石所費不過銀一兩。
戶部會議以便宜,讓明神宗朱翊鈞,于8月16日下詔行之。
8月20日,明東閣大學士兼內閣首輔方從哲,上奏請冊立明皇長孫朱由校,為皇太孫,但卻一直被明神宗俱不理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