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馬忽山衛指揮僉事,又分別授封部族首領為千戶、百戶、鎮撫,賜誥印冠帶襲衣及鈔幣等。
就連北山女真部、使鹿部、使犬部、斡拙、吉里迷、骨嵬,等部族首領也都一同進京朝貢大明天子。
待10月11日明太宗返回應天府之際,才得知明漢昭親王做了許多不軌之事,還陷害了明內閣首輔兼右春坊大學士解縉,冤死凍死雪堆里,以及逼迫明翰林院侍讀黃淮,下獄蒙冤盡得其不法行為之事數十件,讓明太宗非常憤怒但是沒有完全發作出來,只是奪其冠服再將明漢昭親王囚禁于西華門內,并革削其左右二護衛,其所募軍士全部調往居庸關北,在立保安左衛、保安右衛。
11月15日明太宗詔令文武群臣聚集商議遷都事情是否合適?因為在此之前明太宗曾從北京返回京師應天府時下令過決意遷都。
首先由工部請奏擇日營建北京宮殿,明太宗當眾宣布道“此為大事須聚集所有朝臣商議才行。”
于是公、侯、伯、子、男,五軍都督府以及在京都指揮使等軍上疏稱“北京河山鞏固水甘土厚,民俗淳樸物產豐富,實為天府之國帝王之都,縣河道疏通漕運日廣,商賈云集財貨充盈,良材巨木已集中京師,天下軍民樂于趨事。”
隨后六部尚書、都察院、大理寺、通政司、太常寺等衙門的尚書、都御史官員府又上奏道“北京乃陛下龍興之地,北枕居庸關、西峙太行山、東連山海衛、南俯中原沃土千里,山川形勢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實為帝王萬世之都,應敕所司營建,以成國家悠久之計,符臣民之望。”
當即就被明太宗采納其議,并下令北京順天府督造之前蒙元帝國大都宮殿。
12月10日明太宗第五次命明司禮監太監護送古里國、爪哇國、滿剌加國、占城國、錫蘭國、木骨都束國、溜山國、喃渤里國、卜剌哇國、蘇門答剌國、麻林國、剌撒國、忽魯謨斯國、柯枝國、南巫里國、沙里灣泥國、彭亨國,等國使者以及大明舊港宣慰使司使臣歸國。
之后明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3月20日,明太宗徙封明漢昭親王朱高煦,于樂安州并令其速往封地就藩,不準久留京師。
5月16日,明司禮監太監在福建承宣布政使司泉州府行香在率船隊出發,隨行中有僧人慧信,明兗州府同知朱真、明泉州衛指揮使唐敬,等將領奉命在柯枝國詔賜國王印章,封國中大山為〈鎮國山〉并立碑銘文。
而忽魯謨斯國向大明進貢;獅子、金錢豹、西馬,阿丹國則進貢;麒麟(長頸鹿),祖法爾國則進貢;長角馬,木骨都束國進貢;花福鹿、獅子,卜剌哇國進貢;千里駱駝、鴕雞,爪哇國、古里國一同進貢;麾里羔獸。
其中宋皇朝末期的泉州提舉市舶使蒲壽庚,之侄蒲日和,也與大明船隊聯系被敕奉前往西洋尋玉璽有功,加封為泉州衛鎮撫。
在明永樂十七年公元1419年大明帝國東南沿海一帶有商人與幕府浪人組成的〈倭寇〉侵擾沿海地區成為一大禍患。朝廷大為震怒下令嚴防,派遣了明遼東總兵兼中軍左都督府左都督廣寧侯劉榮,負責專門處理備倭事宜。
他巡視遼東都指揮使司各島嶼,在到達金州衛金線島西北的望海堝上,見此地寬廣且地處濱海咽喉要道,便筑城堡設烽堠嚴陣以待倭寇前來。
6月初8日據瞭望哨報告倭寇將至,明遼東總兵迅速率兵趕赴望海堝犒勞軍士,厲兵秣馬準備迎戰,又另派明定遼左衛指揮使徐剛,伏兵山下,明廣寧中屯守御千戶所百戶江隆,率壯士暗中燒毀敵船以斷其退路。
6月15日明遼東總兵又發現倭寇來襲,這次親率步軍與敵交戰假裝敗退,在將敵人引入伏擊地大敗倭寇,斬首742人,生擒857人無一逃脫者,解決了倭寇連年騷擾劫掠的問題,受此大措今后再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