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明英宗下詔徒徙沙洲衛部族于山東承宣布政使司,居其頭目于東昌衛、平山衛,分其部落為三,屯居在清平縣、博平縣兩地,致使沙州衛遂空被罕東衛占據。
當初明太祖、明太宗先后設置了哈密衛、罕東衛、赤斤蒙古衛、沙州衛,成為嘉峪關外屏蔽西陲,而此時沙州衛先廢,致使諸衛亦不能自立,使得西陲邊界多事。
7月14日明大同府左參將石亨,奏道“瓦剌太師淮王并吞諸部,其勢力日盛必來犯邊,宜傳令各邊守將分隊把守,孰可為正,孰可為奇,大小頭目孰可以守,孰可以戰,使之各分領操習,庶使兵知將意,將識士情,不致臨陣無統,倉猝誤事。”明英宗采納其議,敕令各處總鎮總兵、總兵、衛指揮使、等官開始操練所有官軍,并選撥驍勇者以備出塞。
8月初3日明英宗命明中軍都督府左都督楊洪,為鎮朔將軍兼總鎮總兵駐守宣府鎮,又命明大同府左參將石亨,守萬全都指揮使司。
11月27日戶部奏報“在京各衙門遣官吏入等,于長蘆鹽運使司關支食鹽,有將批文不投鹽運使司,照買私鹽裝載各處販賣,又有夾帶私鹽沿途販賣,還有中鹽客商不循舊例,每色添私鹽至三四百斤等等,請令沿途巡檢司、批驗所等處,務要拘驗支鹽批文及鹽引數目嚴加盤詰,若有批文違限夾帶私鹽的,依律沒收入官,官吏人等如例逮問,仍行巡鹽御史通行嚴禁。”被明英宗批準。
明正統十三年公元1448年3月17日明英宗命明右軍都督府署都督同知聚佩,掛〈平蠻將軍〉印,充任總兵統率南直隸、云南都指揮使司、湖廣行都指揮使司、四川行都指揮使司、貴州都指揮使司明軍15萬人前往討伐叛徒明孟密宣撫使思機發,又復命明靖遠伯王驥,總督軍務,明戶部左侍郎焦弘,負責督軍餉錢糧。
4月10日鄧茂七與陳政景舉兵起義,先后攻取了沙縣、尤溪縣等處,立馬就被明延平府推官王得仁,與以及延平知府給鎮壓,陳政景犧牲,而鄧茂七則繼續率領軍隊聲勢益大。
當時有尤溪縣爐王蔣福成,于旬日之內得民眾萬余之眾占據尤溪縣與鄧茂七互為聲援,加之福建承宣布政使司兵衛久馳,又苦于明福建左布政使宋彰,虐政才讓百姓們爭相投奔叛軍竟達數萬人口。
鄧茂七在沙縣陳山寨建立政權,自稱為〈鏟平王〉開始圍攻延平府破泉州衛,還攻占了二十三個縣,與浙江承宣布政使司的葉宗留叛軍相互呼應。
朝廷直接派遣明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張楷、明寧陽侯陳懋、明保定伯梁珤、明福建副總兵陳豫,等率領京軍二萬人、江浙漕運二萬七千人,在利用蒙古族、回族組成的精兵前往鎮壓。
7月13日葉宗留大敗官軍于處州府,還擊斃了明福建左參將陳詔,至此叛軍一發不可收拾,明軍則抽調福建行都指揮使司軍隊配合京軍一起圍剿。
10月南征明軍們到抵金沙江,在渡江來到孟養軍民宣慰使司斬殺叛軍無數,明孟密宣撫使思機發,也死于亂軍之中,嚇得當地諸部落們皆震驚不得不感嘆道“自古以來漢人無有渡過金沙江者,今王師至此,真是天威”。
隨后明靖遠伯就與思機發之子思祿,約定許其為頭目統轄各部,仍居孟養軍民宣慰使司如故,復與立石金沙江為界,立誓道“石爛江枯,爾乃得渡。”思祿畏懼只得聽從朝廷命令,明軍這才班師回朝。
11月16日鄧茂七與其弟鄧茂八,為避仇敗走福建承宣布政使司投奔寧化縣豪民陳政景,方才得知陳證景已經被明軍斬殺,而明山東按察使司副使柳華,好心安撫勸說鄧茂七兄弟投降,在封他倆為〈甲長〉。
當地佃農向來無須將租米送往地主家中,正租之外又多勒索,鄧茂七號召佃農拒絕送租,由田主親自來收取,田主遂告訟縣官員,而縣官不巡檢緝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