仗還沒有打完,譴責就已經到了。重慶方面譴責延安作戰不利,于是派了重兵向山西部分進軍,原本的中央軍又擴大了規模。衛立煌是國民黨中少有的老好人,能力也是十分出眾的,他參照著八路軍的樣式改了改,讓國民政府在山西的駐軍地盤擴大了很多,控制區也徹底的穩固下來。
其實要是這樣下來,只要時間一長,這就是一根日本人都頭疼的釘子。但是相對于戰果來說,衛立煌的部隊還未曾一勝,在大的戰略上說他做的沒錯,但是對于珍惜羽毛的蔣委員長來說,這就是不合格。
逼著衛立煌出兵去和日本人硬碰硬,只不過降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衛立煌并沒有理睬老蔣的圣旨。使喚不動衛立煌就只能使喚張自忠,要張自忠豁出命去和日本人碰,結果的代價就是日本人派出重兵集團圍剿。
“迅速給張將軍發電,要他舍棄大部隊分散突圍,不能再這么打下去了。”
王宗耀現在很急切,華北的戰爭局勢讓他看不到一絲希望,他不希望一名十分優秀的將領損失在戰場上。
敵人的包圍圈被張自忠打出來很多個缺口,打出來又鉆進去,對于部隊的損耗是很大的。雖然說現在的張自忠是一個集團軍的長官,現在他手底下能夠直接指揮的部隊已經不再是一個軍,而是兩個團。至于說名義上的集團軍,那些部隊都是聽命于重慶的委員長,對于張自忠將軍來說,指揮他們根本不夠格。
“是!”
發報員迅速的發報,王宗耀現在是非常的頹廢,他哪里不知道張自忠將軍要干什么?這是在給重慶方面表忠心,給那些曾經污蔑的文人表明自己的態度。
就是打仗不是兒戲,為了一時之名把自己的命送掉,這是不值得的。文人出了錯,頂多就是不說了,但是將軍出了錯那就是致命的,特別是說的百口莫辯的時候。
“重慶方面要求,張將軍繼續在華北進行戰斗。”
正說著話呢,上峰的命令到了,看完這個命令,王宗耀氣的腦袋疼。
“這是誰出的主意?不是在參謀部已經說好了在華北的局勢要以穩妥為主嗎?怎么突然就改變化了?”
“陳誠將軍今天在和委員長談話的時候提了一句,并且自己對華北的局勢很樂觀,這就給了委員長很大的信心。”
旁邊的一個朋友,有些無奈的說道,像這樣的談話場景和內容基本上很容易就能聽到。委員長身邊還有什么秘密呀?毫無秘密可言。至于參謀部的一些決定,在盟軍的將領看來還是非常理性的選擇,只不過總有那么一些人做出非理性的舉動。
“他陳誠說的話管什么用?如果仗都按照他說的那么打,那咱們就打的簡單了。”
不知道為什么,在后方的指揮人員總是會說一些理想狀態下。哪有那么多理想狀態?你這是拿著日軍培養多年的軍校高材生和經驗豐富的日本老兵當小孩看,就顯著你們這幫人讀過軍校,看過軍書?
“據說上面有意向想讓他接收衛立煌在山西的部隊,委員長對衛立煌還是有些意見的,估計主要是對衛立煌不聽命令有關。陳誠將軍認為山西現在的條件具備和日軍打一場決戰了,這個觀點和委員長的判斷是一致的。”
“這算什么理由,衛立煌將軍在山西干的不好嗎?非要去打破山西的平靜,好不容易穩固了一個戰區的局勢,稍有一點異動恐怕就要前功盡棄了!”
王宗耀其實對于委員長的意見是越來越大,從山西方面傳來的情報上來說,中央軍的控制區在不斷的擴大,這就是一個很好的跡象。但是打決戰,這個條件是不具備的,現在日本人的軍事實力可不是吹得,打了這么些年還沒有充分了解嗎?
“現在咱們管不了那么多了,從抗戰以來咱們已經損失了多少能打仗的了,張自忠一定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