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協(xié)在皇帝面前一向有面子,這時的他,就是被皇帝賜座,給皇帝陛下徐徐道來最近發(fā)生在京城的幾件事。
說起來,人劉太師對于和夏家結(jié)親這件事,有一定的重視程度。太師府打算向夏家提親的兒郎,是三房第四子劉啟英,也就是太師劉建的第十二孫。
劉啟英在眾多孫子中很湊合。
雖然加了個很,但也僅僅是湊合。
劉啟英今年十八,還在書院讀書。這不是到了月末嘛,是四月底了。按照慣例,書院都要在月末進行月考。這次考的是詩詞,如果說別的,劉啟英雖然成績不好,但也能比劃一二。
但詩詞就算了,那是他短板中的短板。讓他自己作詩,鐵定不過。
這一年來,他的成績很不好,如果再考不過,他是不是還能繼續(xù)留在書院讀書就是個問題了。
能繼續(xù)讀書自然有很多便利,若是不小心被他考中舉人,那就是拿到了仕途的入場卷,為了家族,祖父也會為他籌謀一個不錯的職位。
即使考取舉人的機會渺茫,卻也比家中閑坐好的多。他們府上子弟都一樣,讀書時的筆墨書硯、衣著花費,以及詩會應(yīng)酬的費用,比閑坐家中的月銀多一倍不止,甚至比已經(jīng)出去做事的供給還要高些。
即使為了月銀和各種花費,劉啟英也得多在書院呆幾年。可是這個月要考詩詞啊,他有些著急。
好在他有門道,通過早就買通的書院院工,他得知了此次詩詞的三個題目。當即就熟門熟路的花錢請人作詩三首,好好歹歹過了書院的月末考試。
但是這件本來很隱秘、且他也做過多次的勾當,不知怎的,竟是在書院傳開了。
而且,這些傳聞還有鼻子有眼,他的小廝在某某日、某某時,從某某巷子、某某落魄舉人家中出來,連小廝手中疊著的兩張紙的品質(zhì)都說的清清楚楚。
這事沒人舉報,書院自然也懶的去求證。反正他又不是考的第一第二名,不過是個中流偏下的成績,書院先生和教工哪里會費這個心思?
但是,聽聞此事的人們,對劉太師居然會有如此不成器的子弟,都是唏噓不已。太師的兒子還有兩個不錯的,但孫輩,那可就真沒一個拿得出手的了。這一個,居然會為了一個月考就弄虛作假至此,可見其學問的膚淺。
劉建和幾個兒子得知此事,也是氣得暴跳不已。
就像之前說的,太師府和夏家結(jié)親這件事,他們是慎重對待了的,在孫輩中,十二算是拿得出手的。沒想到這個不成器的,居然在這個節(jié)骨眼上出事了。
人夏家女是和離婦不假,但人現(xiàn)在的本事那是光芒萬丈,和離婦那小小的陰影,早已被照耀的不剩什么了。
他家這不成器、且品行不端的劉啟英,若是再登門求娶夏家女,那就不是結(jié)親,而是奚落夏家臉面,去尋仇了。
家法懲治劉啟英自不必說,但太師府的財物狀況依然需要化解。
于是接下來,劉建的六個兒子都躍躍欲試。當時提出要娶夏家女,而且還必須是嫡出子,這六位老爺那是相當不樂意、且不屑的。
不管怎么說,夏氏女也是和離身份,而且還是個經(jīng)商的,聽說不論外表還是言行,距離大家女子差的遠。
他們這樣的幾十年走在朝廷頂端的權(quán)貴大族,哪能讓嫡出子娶這么個女子?即使是庶出,那也得最拿不出手的,才能給那女子一個太師府孫媳的名分。
但是,這一切,在喬夫人和三房次女劉婧參加過夏家宴會之后,發(fā)生了變化。她們兩人親眼見到夏氏女,人家的儀態(tài)舉止言行,絕不輸于任何世家大族的閨秀和女眷,甚至在某些方面還要好上一些。
這不,太師府的各位老爺和夫人太太們都意動了。
他們各房的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