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進行各種形狀的玻璃加工,兩座池窯、兩條流水線一氣呵成。中間沒有間斷,不需要停頓,可以操作的玻璃液源源不斷的輸出著,供玻璃工匠提取制作。
清韻齋窯場的坩堝窯已經停下大半,平板玻璃和對開模玻璃器皿,全部都由玻璃池窯供給玻璃液。
方朝生等人雖然早有心理準備,知道一旦池窯能夠正常運行,產量必然很大。
但是,這時看到僅僅兩座池窯所出玻璃液,就能抵得上那么多坩堝窯的產出,所有參與的人,都是壓抑不住心中的狂喜和震撼。
這還是池窯的第一次研制,由于沒有經驗積累,不敢把池窯的面積做大。有這次的成功墊底,接下來再研究池窯的擴大化生產,那產量必將更加非凡。
這么巨大的技術更新,就在他們手上完成了,原來玻璃這種神物真的能夠走入尋常百姓家,成為大梁朝一種尋常物品。
從這種神奇的透明物品出現,到現在才多長時間,這種仙境才會有的神物,就能走入百姓家中了。
所有能夠參與池窯研制的人,不論工匠、還是打下手的,包括燒火工,在這一刻,都與有榮焉。他們是見證了歷史的人,見證了堪稱神物的玻璃是怎樣做到的平民化。
在不為外界所知的情況下,連續性池窯在清韻齋窯場不間斷的穩定運行三天。
三天之后,夏晏清開始整理池窯運行記錄和單位產出等各種數據技術文件。
第五天,北河府關家家主關本和,帶著關云升和他的兩個孫子抵達京城。
風塵仆仆的關云升剛下馬車,不及歇息,就和康掌柜一起,把連續性池窯技術文件上交戶部,宣布池窯技術研制完成。
這又是一次震動,池窯技術研制不是在關家作坊嗎?為什么關家作坊還在查封中,池窯技術忽然就研制成功了,而且還是經過運作驗證的成功?
負責池窯技術的戶部官員萬分詫異的打開上報文件,明白了,池窯正式運作地點在清韻齋。原來池窯研制并非只有一處,清韻齋也在做同樣的事情。
戶部官員看不懂制作玻璃的技術參數,但他們能看懂其中的比較數據。
關家和清韻齋上交的文件中,有一部分是專門把坩堝窯各種數據,和池窯的數據做對比。
兩者的對比結果用工非常懸殊,產出非常懸殊,占地面積非常懸殊,木材烏金石等輔助材料的耗費非常懸殊。
有這么多對比之后的懸殊,已經足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