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團藥氣。
“敢問這位師兄是?”
“你不是要找我嗎。”
“可是剛剛的又是?”
“最近有一個問題困擾得我是吃也吃不香,睡也睡不好,所以就想著找個人來測試一下,那藥童是我用藥氣所化,你不必介懷。”
“師兄,你這也太坑人了吧。”
“我就是想知道,一個未成年越過了道德和法律的底線后會怎樣。”
“那您現(xiàn)在知道了嗎?”
“不知道,他仗勢欺人言行無狀激怒了你,這是自然的本能,而你盛怒之下要殺他,也是本能反應(yīng),既然都是本能,這到底是對還是錯呢?”
“小孩和大人其實都一樣,只不過是大人知道的更多,更懂得克制,小孩更加的無畏,更加的放肆,小懲大誡對小孩真不一定有用,還是要依賴教化之功。”
“可是你剛剛分明是要殺了他,現(xiàn)在怎么又仁慈了起來,莫不是偽善之論。”
“敢問師兄,若是教化無用之時,該當(dāng)如何?”
“若是教化無用,那便如同禽獸,殺之可也。”
“我也并沒有想要殺他,不過是辱罵幾句,罪不至死,那時只是在想如何教化的問題。”
“你想到了嗎?”
“沒有,這個問題太挑戰(zhàn)底線了,我也不知該如何抉擇。”
“所以你還是會殺了他對嗎,因為這里沒人能夠打得過你,所以你可以毫無顧及的做出這樣的選擇。”
“這樣的選擇是最容易,也是最困難的,我想會用盡一切方法讓他明白,做人不可以太放肆。”
“可他就是一條道走到黑呢?”
“這應(yīng)該是一種極端的情況吧,發(fā)生的概率也不會太大。”
“但就是這種極端的情況發(fā)生了,該怎么辦。”
“那如果是大人,會怎么辦?”
“按律法懲戒是在所難免的。”
“若真的是這種情況,你是要維護(hù)律法的尊嚴(yán),還是要姑息罪惡的成長。”
“當(dāng)然是要維護(hù)律法的尊嚴(yán),畢竟這是安定民生之本,可這還是個孩子啊。”
“大道不仁,仁則無以成其大。”
“道德和律法,真的就不能和諧統(tǒng)一嗎?”
“有,那便是中庸。”
“中庸?中乃天地精神,庸乃萬物之本,看來還是要教化和懲戒并用,人與自然共生。”
“師兄的一席話,真教我茅塞頓開啊。”
“中庸,不是你說的嗎?”
“我雖執(zhí)著于中庸,可卻不及師兄領(lǐng)悟的深刻,怎能不使我受益匪淺呢。”
“那你是如何理解的呢。”
“我嘛,想得就比較簡單,中就是不上不下,庸就是不好不壞。”
“哦,這番見解倒也樸質(zhì),讓人莫名的有種安逸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