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建元二十年,二月初二。
二月二,龍抬頭,草長鶯飛,正是仲春之季。
灞上春潮,水波粼粼,兩岸柳色初發,拂過水面,便是圈圈漣漪。
透過前方古樸的灞橋,將目光掃向灞水對岸,便可遠遠眺望見一片模糊巍峨的輪廓,那是一座宏偉繁華的城市。
那是大秦帝國的都城,長安城!
踏過灞橋,再前行數十里地,即至長安。
岸邊扎起了聯營,龐大的軍營中不斷傳來士兵們的歡聲笑語,炊煙也隨著那些喧鬧聲繚繚升起。
監國太子苻宏已經帶著留守長安的官員以及城中百姓自西門而出,等待著迎接凱旋還朝的皇帝陛下以及南征兒郎。
大秦皇帝苻堅在不久前發布命令,全軍駐扎灞上稍作休息整頓軍容,編排諸軍行進順序。待用過午飯再行渡橋,用最完美的狀態去迎接首都人民的檢閱。淝水條約達成,大軍也就沒有了滯留徐州的理由,在項城過了年后,秦皇便下詔全軍開拔,回鑾長安。經過大半個月的行軍,今日終于即將抵達帝國的都城。
軍中騎兵都在灞橋頭飲馬,天策軍也不例外。經過了襄賁擴軍,天策軍規模已有六千人,以水師為主,更兼陸戰。騎兵素來是不多的,只有區區數百騎。不過天策軍的騎兵皆是精銳,正是當初在荊州光化洲大營奪馬沖出的那些老卒。
裴元略與裴盛秦各牽一匹馬,正在灞水邊飲馬。天策軍其余士卒都很自覺,主動站得遠一些,不去打擾大帥父子對話。
“此地便是灞上了,灞上楊柳素來是天下一絕,但凡離別人,總要折上幾支。當年為父與你楊安叔父追隨鄧帥,出征伐蜀,陛下親自出城相送,當時陛下便折了一支楊柳,贈與為父。”裴元略看著身邊垂下的依依楊柳,滿臉紅光。對裴元略而言,伐蜀戰役是他的人生巔峰,裴氏的立身之所梓潼郡,也是在那一場戰爭中搏得的。
“父親的豐功偉業,將會流傳千古,孩兒為父親賀。”裴盛秦含笑,向裴元略獻上了誠摯的祝福。議和結束之后,裴盛秦便帶著天策軍回到了裴元略身邊,父子也有過多次談話。與裴盛秦私談時,裴元略很少提起淝水之戰,總愛說當年的伐蜀之戰。裴盛秦心知肚明,父親這是不想在兒子面前丟了面子,畢竟淝水之戰全是裴盛秦的功勞,而伐蜀之戰卻是裴元略立下的功績。對于自己父親的這點兒小心思,裴盛秦自然非常配合。
“想想當年長安百姓傾城相送,陛下親自折柳話別,這般榮耀,千古以來,又有幾人得獲。可惜孩兒當年未曾來灞橋見證父親的威風,想想卻是可惜。”裴盛秦一邊說著,一邊做出懊悔的模樣搖頭。那時的裴盛秦還是以前那個書呆子,整日只顧讀書,厭惡兵事,是以在裴元略出征伐蜀之時,并未出城相送。
裴元略對兒子的馬屁極其受用,哈哈一笑,拍了拍裴盛秦的腦袋“吾兒少年封侯,就連陛下都親口贊你是麒麟子,將來成就,定會超過為父!”
父子倆飲飽了馬,便沿著河邊度步。不時有柳條拂面,帶來陣陣微風,清爽微醺。若在平日,灞上除了離別之人,更有許多踏青的學子旅客。今日卻是例外,長安府提前下令清場,所有人都在長安城外等待著凱旋的大軍。是以這灞上此時除了南征大軍,便無旁人。
“這灞上不光是離別之地,于我大秦而言,更是意義重大。”盡管知道兒子熟讀典故史籍,裴元略卻依舊喜歡對兒子說故事“皇始三年時,我朝初立,南蠻自恃強大,屢次無端伐我。當時蠻將桓溫率大軍入侵,我大秦雖極力抵抗,奈何勢單力薄,屢戰屢敗,丟疆棄土。在桓溫老賊挺進灞上時,景明帝詔皇太子苻萇率大秦最后的十萬精銳出擊迎敵,卻又一次為桓溫老賊所敗,苻萇太子亦當場戰死。至此時,桓溫已在灞上站穩腳跟,距離京師長安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