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正下午,明輪寺西北角的菩提院內,除了一棵碩大的菩提樹外皆是竹林,陽光照不進高聳的竹林里,只能在地上留下一些斑駁的影子,隨風而動,晃眼看去,如同時光的碎片。
風吹在竹林里,很是涼快。
菩提樹下早就搭起了一個二尺來高的木臺,臺邊豎著大旗,上寫“無心參禪”四個大字,木臺之下稀稀朗朗的坐著十人,左天縱四人皆在其間。
“《金剛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正所謂無心生禪心,因為有心都是虛妄心。時而天堂,時而地獄,每念從天堂、地獄不知有多少個來回,禪者若能將自己安住于無心之處,必得禪心”凈空老和尚,一開口就是一大段解釋,往往引經據典、故事喻人,聽得在場眾人如醉如癡,看來這個老和尚還是有些修行的。
魯西華的童子模樣在下面端坐,看著凈空在臺上講解佛經,不禁搖頭,佛經乃是諸佛講法的解釋,但是別人的路你可以借鑒,你只想沿著別人的路走是成不了佛的,因為每一尊佛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都走出了自己的路,而你的路需要自己去探索。竹林旁邊有個一畝大的魚池,魚池中生有蓮花,上有涼亭,魯西華一下站了起來,向著魚池跑去,在魚池邊看魚觀花起來。
眾人皆以為小孩子聽不懂佛經,覺得太悶,就去魚池邊玩水去了,也是不以為然,只是心中嘆道,這個孩子沒有佛緣啊。
隨著凈空老和尚講經完畢,就是下面信徒和來訪僧人請教的時間了。
這邊凈空老和尚剛講完,不由得拿起旁邊茶杯喝了一口茶水,這邊就有僧人提問了,“請問禪師,什么是正法眼?”
凈空老和尚笑道,“正法眼就是正法眼藏,正法就是體佛法,朗照宇宙謂眼,包含萬有謂藏。教主釋迦牟尼在靈山法會以正法眼藏付與大弟子迦葉,是為禪宗初祖。”
“這其中涉及到一個小故事。”凈空老和尚娓娓道來,“有一天,教主釋迦牟尼上大課,眾多弟子眼巴巴地望著他,他卻一句話也不說。教主伸手從講臺上的花盆中,拿起一朵花,在手中轉來轉去,好像在暗示著什么。眾弟子們誰也不懂老師這個動作是什么意思,這就是‘釋迦拈花’。教主有個大弟子,叫迦葉,看見釋迦拈花,迦葉‘破顏微笑’。宗教堂會,戒律極嚴。可就在這鴉雀無聲中,迦葉尊者竟然‘噗嗤’一笑,盡管不是開懷大笑,只是微笑,也是大大出乎常規的,這就是‘迦葉微笑’。”
“教主說道,‘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這個故事就是有名的‘拈花一笑’,由心傳法自此而開。一切如花,花如一切,所以,教主拈花而迦葉微笑,這一笑,便是整個世界。”
凈空老和尚一解釋完,當即下面有僧人贊嘆道,“師傅,您老人家不愧是一代大師啊。聽大師一言如同當頭棒喝,真是不虛此行啊。阿彌陀佛~”
又有人問道,“還要請教大師,何謂佛祖西來意?”
佛教是由天竺傳入的,那么佛祖自西而來傳法,祂的用意是什么?自唐以后,西路斷絕,無人得知佛教已在天竺本土衰落,反而是在此番大地上重新煥發生機。佛教的發源地天竺有嚴格的種姓思想,主張“一闡提不能成佛”,也就是無種姓和低種姓的人不能成佛。而華夏卻提倡人人成佛,不可不謂之改變,既然佛法本來的意思已經變化了,那這還是佛祖傳法的本意嗎?不是本意,那修行佛法如何明白自己就能成正果?佛祖西來意就是問得這個意思。
“佛之為體,法之為用,體為恒一,法化萬千”凈空老和尚對各類佛家經典極是熟悉,張口就來,單以講經水平來看,當得上一位高僧。白云老禪師在下面閉目低眉不言,十方卻是聽得有趣,平日在飛云寺,眾位師兄師弟,師伯師叔都是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