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的出現不是偶然,又或者說是‘必然’。
都達到這個程度了,作為國家的最高決策人,李世民必須要做出決策了,不論是‘和’是‘戰’,都要有個徹底的決斷才行。
帥帳中,李世民位居正首,手扣在腰間的玉帶上,一身明黃龍袍顯得格外威嚴霸氣。
愕然中,李葉很快反應過來,趕忙躬身行禮“微臣李葉,拜見陛下。”
“免禮,愛卿為我大唐屢屢建功,朕心甚慰,能得此等少年英才,乃我大唐之福啊!”
李世民表現的很和善,怎么說呢,此時他更像是個八大胡同拉客的妓者,臉上的笑容從李葉出現后就從未變過。
被皇帝夸獎是很難得的,尤其是如此一位功過千秋的牛掰帝王,從他嘴里說出來的夸獎,含金量更高。
然而這并不見得就是一件好事。
李葉當然明白這句話里的意思,人家都夸得這么直白了,自己除了肝腦涂地、以身相許之外,還能有別的選擇嗎?
就比如先前在太原府時,裴寂也曾對他說過同樣的一番話,結果當天李葉被他忽悠到了沁州送死去了。
無奈,李葉只好擺出一副受寵若驚之貌,咕咚跪地,道“微臣愿為陛下馬革裹尸、在所不辭!”
李世民微微一笑,示意他起身,慢悠悠的道“聽說先前李靖上與朕的那道‘‘決戰’之策’乃是李愛卿所出。這回朕想親耳聽聽你對此番戰役有何見解?”
果然,能讓李世民親自上陣的事情絕對不會是小事……由此也能看得出來,李世民對李葉的計策的確是上了心的。
正是因為上了心,李世民才會更加的謹慎,調動邊軍不是小事,一旦計劃失敗,將會是他還有整個大唐都擔不起的代價。
李葉躬身一拜,腦中飛快的組織語言,這回他要面對的可不是杜如晦、尉遲恭了,而是真正的大佬。
更是‘一言不合’就能決定他的生死的人……
“啟稟陛下,如今東突厥已面占領我大唐沁州、遠洲、遼州等所有關外城池。若是真的與之開戰,恕微臣直言,我大唐勝算不會超過五成。”
李葉說的很‘委婉’,至少在他自己看來,如今這番話的確算得上是相當婉轉了。
李世民無言以對。
是啊,如今大唐兵力不足,戰力更是與東突厥差了幾個檔次,若真要急頭白臉的打一架,大唐贏得幾率的確不大。
更重要還是開戰之后的連鎖反應,萬一真如李葉所說,吐蕃、吐魯番、薛延陀部等鄰國趁機進犯,一旦開戰大唐將會是腹背受敵。
至于什么‘盟友’‘友國’‘兄弟之邦’這種場面上的詞匯,連李葉都直接忽略了,李世民就更不會當真了。
正當李世民沉默中……
李靖起身來到帥案前,將一封軍報呈給李世民,道“陛下,三日前,玉門關都督林俊宜派人八百里加急來報,說是近日以來吐蕃國內兵力動作頻繁,更有兩萬邊軍以進駐到了吐蕃邊境克爾城內,其意圖不睦……”
“吐蕃這么快就有動作了嗎?”李世民有些吃驚,如今戰事才剛剛開始……難道吐蕃真有趁火打劫的意思?
至于打誰的劫,那就要看哪邊利益更大些了……
李世民不由得重重怒哼,兩手砰地一聲拍在帥案上,騰地起身。
堂內李葉和李靖很幽默的相視一眼,而后又同時露出一絲苦笑,大佬生氣了,后果很嚴重啊……
李世民冷冷道“李葉!朕最后問你一句,若此戰依你之策,爾有幾分把握?”
李葉忽覺得渾身冷汗潸潸,看樣子,李世民是鐵了心要與東突厥掰掰手腕了,至于求和,想想算了……換做清朝或許還可能,但如今的大唐心氣兒實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