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長安已經兩月有余,也不知護城河外的杜鵑花開了沒,還有那個紅妝映雪的姑娘,也不知她的紅裙是否依舊鮮艷,那朵印在眉心的海棠花,是否亦如初見時那般明媚……
本想著,趁今年元正節時上門與李靖提親,誰曾想,來到唐朝的第一個新年卻是在遠在千里之外的壽陽度過。
若不是想起李嫣兒,李葉都忘了,新年原來已經過去一月有余了……
“這個……”
看張五常一副猶猶豫豫的模樣,李葉心中霎時一緊,急促道“什么‘這’‘那’的,發生了什么事兒,照直說!”
張五常當下不敢啰嗦,忙道“大人有所不知,咱們如今在長安城里的眼線還都是些新手,很多時候也只能打聽到一些淺顯易聽的消息,至于那些高門大戶就不太容易了,尤其是像李家這種朝中勛貴,想要打聽到消息就更難了……”
“一點消息都沒有么?”李葉稍稍松了口氣,又略帶失望的嘆了口氣。
“不是沒有消息,而是……”張五常無奈笑笑,搖頭道“咱們的人剛一出現在李府周圍,就被李家小公爺帶人拿下了。”
李葉哭笑不得,笑罵了一句“這孫子屬狗的么?平時看著干啥啥不靈,這回倒厲害了。”
二人交談的檔口,從大營方向跑來一位傳令的斥候,匆忙道“李參將,陛下有令,命你速速前去覲見。”
…………
…………
李世民是個務實的人,但凡傳召必定是有大事發生。
繞過中軍大帳外的層層戒嚴,李葉匆忙來,剛一進門便見帳內的軍中大佬們悉數到場。
李靖領頭站在李世民面前,后面是程咬金、侯君集和杜如晦,再后面便是李葉等參將督軍們。
空氣里充斥著緊張和冷肅的味道,眾人紛紛站立肅襟低著頭等待著李世民的命令。
李葉很清楚察覺出李世民壓抑著的情緒。
“眾卿家,突厥可汗頡利今日又派使臣前來議和,朕已經同意了,于明日正午陵水縣內,會見突厥可汗頡利……”等人到齊后,李世民款款而言。
杜如晦謹慎道“陛下,陵水縣距離太原府僅二十余里,萬一……”
一向喜歡與這些文官們唱反調的尉遲恭,竟也認同的點點頭“杜大人說得對,這頡利老兒兩面三刀,可不是什么好東西!”
李世民微微一笑,帝王之氣顯露無疑,朗聲道“此事朕心意已決,眾卿家不必再議了,朕召眾卿來是想問一下,此番與東突厥‘和談’,眾卿可有何建議要說的?”
隊列中一名四品都尉,上前行禮道“陛下,既是和談,那必定是要有一方先做出退步,否則和談毫無意義。”
“那眾卿認為,此番我大唐應當以什么態度參與這次和談?”
戰爭已到了千鈞一發之際,唐、突兩國也對此番和談越來越看重,否則李世民和頡利兩位大國王者,也不可能一起親自上陣。
‘和談’是先前就定下的策略,但應該怎么‘談’,還是需要好好地衡量。
若大唐態度太過強硬,東突厥恐怕也不會太好說話,可若是大唐一味地退讓,那‘和談’還有什么意義,倒不如一開始就投降來的爽快……
“劉都尉所言正是,不知你有何良策?”李世民微微一笑。
一個合格的帝王,絕不是一言獨斷,而是要能聽進臣言,盡可能的給屬下展示的空間,李世民在這一點上的確做得很好。
果然,劉都尉面色一喜,趕忙道“啟稟陛下,如今東突厥已是慌不擇路,我大唐大可不必再理會他們先前開出的那些苛刻條件,就算東突厥什么都得不到,相信他們也不愿真的與我大唐決一死戰的。”
“劉都尉所言有理,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