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讓我寫一份新書感言,我琢磨了半天,這些年新書感言寫了不下六七篇,每次肯定是要不一樣的,那到底講些什么呢?
講講我如何感謝網(wǎng)絡文學,徹底改變了我人生的軌跡?
這個當年寫《奮斗在初唐》那會兒就講過,拿舊稿來對付,稍顯不夠誠意。
講講我從業(yè)這么些年,是如何堅持寫作這條道路,并一直走到現(xiàn)在的?
這個題也稍顯空泛,大家整天看勵志文,喝雞湯。對這些東西估計早就看煩看膩了,我就不招大家煩了。
在這個版本之前,我其實寫好了一版新書感言,講得是關于此次新書《春雷979》的相關架構,還有規(guī)劃?以及對這本書的期望等等云云。
后來看了看這幾百字,干干巴巴的,而且有劇透,我想算了吧,都說劇透狗帶,還是重新再寫一份吧。
這才有了今天這份有些不像新書感言的新書感言。
這份新書感言的主題叫做——我和韓春雷。
韓春雷是誰呢?他是《春雷979》的故事主人公,一個真正生在90后,長在千禧年的佛系青年。他是當下社會里,絕大多數(shù)剛走出校門參加工作,或者參加工作有了一兩年的青年人的投影。
韓春雷在他原本的生活軌跡里,他是一個一心求穩(wěn),安于現(xiàn)狀,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人,他認為自己無欲無求很佛系,他也認為在當下這種競爭激烈的社會里,應該想盡一切辦法讓自己re一點,而不是把大把大把的青春和光陰都灑在未知前途的拼搏里。這個價值觀也貫穿了他人生軌跡里的工作、戀愛、社交等等……
那么我又是誰呢?
這個“我”,并不是作者本尊我,而是我書中最想致敬的那一批人。
他們是誰?
他們是中國改革開放后浙江省的第一代民營企業(yè)家。
他們身上都有些共性,最大的共性當然是他們最終都獲得了巨大的成功,無論是事業(yè)上的成就,還是人生境界上的升華。
他們這一代人,身上的共性是“肯吃苦,愿實干,尚學習,求進取”,當然還有一個共性就是這一代人,通常都是文化水平比較低。
恰恰這些共性,沒有一個是能契合到韓春雷身上的。
韓春雷害怕吃苦,安于現(xiàn)狀,不求上進,更別指望他能夠去鉆研學習。
這就是人物與人物之間的性格沖突。
這一次的新書里,我就是想把這么一個90后佛系青年韓春雷,讓他靈魂重生到改革開放伊始的七八十年代,讓他在那個惡劣的經(jīng)濟環(huán)境、貧瘠的生活條件下,為了自己能夠好好生存下來,甚至活得更好些,去參與和見證改革開放四十年里的風風雨雨,最終成為中國改開之后的第一代民營企業(yè)家!
如果韓春雷真的能成功成長為第一代民營企業(yè)家,那么這四十年的改革開放路,他沒有白走。通過這四十年風雨路的洗禮,他為代表的90后佛系青年們會明白我們這個祖國是如何的強大,我們這四十年的改開進程是如何的偉大,更會明白這四十年里,我們黨和國家的領導人們是如何的英明,在每一次重大決策之時,都讓我們的國家走在時代的前沿。
我和韓春雷,最后完美融合,變成了一個韓春雷。
這更像是一個人物的進化,反思,蛻變,最終獲得成功的故事。
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故事。
人物性格和時代特性充滿了矛盾沖突,而且人物金手指大大被弱化,甚至有的時候所謂的金手指在那個時代里是毫無用處的。
他不可能在79年和別人討論阿里巴巴網(wǎng)購,也不可能在80年代和別人聊微信朋友圈……所以這些看似很逆天的金手指,最終都被弱化了。相反,主角依托現(xiàn)實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