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那晚的歡慶禮炮聲響起,整個華夏大地都是一片歡騰……
荊建也順勢做了幾天小透明,暫時遠離了媒體的視線。
然而午夜剛過,就在第二天的凌晨——7月2日凌晨四點半,泰國央行發表了一項重要聲明——此前十余年盯住美元的泰銖,開始自由浮動。這一突如其來的驚人消息,立刻以光速般傳遍世界,震動了整個金融市場。
此時的荊建,他本以為自己的事先申明,可能會導致具體發生時間的偏差。可萬萬沒想到,東南亞各國根本就是毫無抵抗力,就算有了事先預警,依然就是一副躺平任嘲。
所以一得到泰國央行的聲明,荊建也就安心入睡。再怎么說,也絕不會翻起多大的浪花。
與普通人了解的完全不同。
其實在1997年5月24日,危機正式爆發前一個多月,在曼谷的一次會議上,當時亞洲各國中央銀行的第一副行長們齊聚一堂,他們討論泰銖究竟遇到了什么問題。
此前十天,泰銖又遭受了一次大規模攻擊,這次攻擊在泰國央行、新加坡金管局、香港金管局聯手干預下,以對沖基金遭受3億美元損失告一段落。
此時,一些主要的玩家,如、花旗、高盛等投資銀行,以及索羅斯基金、老虎基金等,已經進入了人們的視野。
而此時的“人們”,其實并不包括蕓蕓大眾,連媒體上都很少報道。而且包括各國政府和經濟金融界,他們依然比較樂觀。
畢竟“五月攻擊”已經是1995年1月墨西哥金融危機發生以來,對泰銖的第三次投機攻擊,之前的兩次分別發生在1996年7月和1997年2月。既然前兩次都能平安度過,那么說明沒什么大不了的。
然而這一次,狼真的來了!
當消息傳開后,國際金融市場的泰銖匯率狂跌20。和泰國具有相同經濟問題的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等國迅速受到泰銖貶值的巨大沖擊。7月11日,菲律賓宣布允許比索在更大范圍內與美元兌換,當天比索貶值11.5。同一天,馬來西亞則通過提高銀行利率阻止林吉特進一步貶值。印度尼西亞被迫放棄本國貨幣與美元的比價,印尼盾7月2日至14日貶值了14。
整個東南亞頓時變得一片狼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