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心,圣后不會殺我,至少暫時不會殺。”
說完這句,吳寧不想再在這個問題上糾結,“說到哪兒了?”
太平略一思索,“鼓勵海商說完了。”
“該是......于藩商之道,應東緊西放。”
“這又是為什么?”太平一臉的不解,“東緊西放?是不是海上的藩商貿易從嚴從重,而從西域陸路而來的商販卻另眼相待?”
吳寧點頭,“正是如此。”
“可如此一來,藩商從海上的利潤降低,不就逼著他們走陸路來唐。那樣,朝廷的稅收不就減少了嗎?”
“表面上看是這樣的。”吳寧拿著那本奏折上提取出來的重點,給太平講解開來。
“可實際上,因為地域的關系,有些外邦商人是必胡走海上的,他們別無選擇。”
“西域寬松的政策,只是逼迫那些從陸路也能來唐的商人,走絲綢之路通商。”
“況且,一但大唐海商占據了海路,陸路就成了外海商人入唐最好的選擇。”
“不懂。”太平慵懶地靠在墻邊,“若是西域來商也收重稅,大唐財稅豈不更高?為何多此一舉?”
“不懂我可以教你。”吳寧頗有耐心,指著紙上道,“你說增加那點財稅若和西域穩定比起來,哪一個更重要?”
“哦??”
太平稍稍提起一點興致,“好像是穩定更重要些。”
“對嘛!”
讓絲綢之路更加繁盛,把西域各國和大唐更緊密地用商業手段聯系到一起,這對大唐來說才是最重要的。
.....
——————————
“東緊西放???”
遠在千里之外的武老太太也同樣思索著這樣一句話。
老太太似乎有點明白吳寧的用意,可是又抓不太準,趕緊從箱中翻出下一張紙。
“......”
結果老太太迷糊了,“這又是什么法戲???”
只見紙上,亂七八遭全是她看不懂的墨線。
好吧,這叫曲線圖。
吳寧把年代流逝當成x軸,以銀錢數額當成y軸。
然后,把近六十年來大唐與西域各國的貿易額度,還有發生沖突、劫掠之時,邊境各州損失財貨多寡,做成了一個雙曲線圖。
這東西武老太太第一次見,哪能一下就看懂。
可是經過吳寧的細微講解,加上天資卓絕的悟性,武老太太很快就發現了其中端倪。
她發現,代表貿易的那條線,一但到了走勢很高的年景,那代表邊境摩擦、蠻夷劫掠的那條線,就會走勢很低。
甚至貞觀后期,西域商路昌盛的那幾年,邊境幾乎就沒發生什么戰亂。
而相對的,一但西域、吐蕃這些年發生什么災害或者貿易減少,那兩條線就正好倒過來了。
“這倒是有趣!”
武老太太沉吟了起來,“他想說是,因為戰爭的緣故使得貿易降低?”
可是,吳寧在這張圖里傳達的意思,好像又不全是如此。
他想說的是,這兩條線是,是相輔相成的?戰爭必定會阻攔貿易,可是貿易同樣也可能減少戰爭。
現在老太太有點明白吳寧這個“東緊西放”的意思了。
說白了,生存才是最重要的。要是能生存,誰沒事兒也不會喜歡和當世最強的大唐為敵。
這可不是五胡入華,更不是后世的大宋,都想來就來想走就走。
大唐慣你這毛病?
特么真能追到你姥姥家,把祖墳都給你刨了。
吳寧是想通過這張圖告訴武則天,如果西域貿易能夠持續繁盛,西域各國從中得利,可以維持生存,那整個西部的戰爭投入必然會減少。甚至如果有人要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