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常出現的一個詞——“地緣”。
地緣政治、地緣優勢、地緣大國。
那什么是地緣?
說白了,就是地理緣由。
是在分析政治、經濟、社會、軍事、外交等方面不得不考慮進去的地理因素。
在國際政治之中,把地理緣由考慮其中,也成了越來越主流的政治思維,其在外交之中所占的比重也是越來越大。
有西方軍事學家甚至斷言,地緣性大國是不可征服的,由此可見一斑。
打個比方,后世的米國就屬是占盡地緣優勢的地緣性大國。
東西都是海岸線,南北的陸地邊界又十分的單一,只和加拿大、墨西哥兩個國家接壤。
這就注定了,米國的邊境安全成本遠遠低于中俄。
更不要說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分布合理的工業體系、食品體系,使得米國可用于本土戰爭運作的空間極大。
同樣的,中國和俄羅斯也屬于這種地緣優勢極大的大國。
說白了,即使戰爭處于劣勢,但是我有輾轉騰挪的空間。
以抗日戰爭為例,小鬼子占了東北,我可以退守華北;占了華北,那就退守江南。
就算江南也守不住,我還有西南可以繼續為繼國家運作,支持戰爭消耗。
可是,反過來想,如果我們沒有東北,沒有西南,甚至連江南都不具備支撐戰爭消耗的能力呢?
那鬼子只需要占領一個中原地區,華夏民族就會遭受致命一擊,可能無力反抗了。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盛唐也好,強漢也罷,雖然疆域都比后世的中國更加廣闊,但是,漢唐都稱不上是“地緣大國”。
原因很簡單,缺少戰略緩沖帶、也缺少戰略空間。
單從手里的底牌來說,漢唐還不如兩宋,起碼北宋亡了還有南撤的可能,建立南宋。
他還可以一咬牙,把黃河掘開,淹沒江淮萬傾良田來阻擋金兵,因為還有川黔和湖廣能填飽肚子。
可話又說回來,開發一塊新地,讓中華民族多幾個支點,談何容易?
要知道,川黔地區是到宋朝之后才逐漸開發出來的。
占后世五分之一糧食量能的東北,那是滿清的祖宗地,是帶到中原來的“嫁妝”。直到十九世紀之后,才默許漢人進入,形成“闖關東”的大移民浪潮。
而新疆那一千多萬公傾的待開墾之地,幾乎快趕上大唐耕地面積的總和了。也要解放之后,百萬農墾軍團入疆之后,才開發出來一點點。
把這個既需要移民,又需要全社會認可和支持的行動,落實在一千多年前的武周時期,難度可想而知。
然而,正如吳寧所說,這是最好的時機了,一但錯過,可能中華民族真的要等一千年,才會迎來那個被動的時機,也就是滿清入關。
首先,武則天當政,這是大前提。
縱論古今,找出比她更強勢的君王也絕對不超過五個。比她手更黑,心更狠,辦事更利索的,往后數,除了昏君,好像就剩一個朱重八了。
所以,吳寧知道,只要武則天認可了這個大戰略,那么她就一定會去做,也一定有能力去嘗試。
其次,是社會因素。
人們都說故土難離,中國傳統思想的向根性,意味著大移民就不太可能實現。
那,問題來了,湖廣填四川是怎么出來的?幾百上千萬的山東父老闖關東,又是怎么來的?
故土難離確實屬于客觀困難,但絕不是不可逾越的。只要正確引導,中國人什么事兒干不出來?什么事兒是不可能?
再說了,唐時有一個十分特殊的社會問題,一直被忽略了——逃戶!!
無論是大唐,還是武周朝,逃戶流民這個大問題一直沒有得到有效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