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君者,機謀政術、鐵腕弄權,這只是手段。
真正的帝王之術在于——平衡。
一位合格的皇帝,在制衡朝臣,平橫人心上的付出,要遠比他考慮政策來的更多。
說白了,在窮人與富人之間,貴族與平民之間,文臣與武將之間,派系與朋黨之間,尋求平衡點,這才是為君之道。
而武則天這一次,顯然是沒有做好。
太平一家獨贏,讓她徹底置身一個被動之地,進退兩難。
......
以李諶為首的聯名上書,言之鑿鑿,武則天也無力反駁。
說白了,理性、克制、時刻保持中正,這是老太太應該做的。
不讓百姓涉險,也是應當應分。
李諶在奏折里寫的很明白:報國之心當有,卻不可一味放任,否則就是盲目之大。
任其滋生,必生禍端!
不自大亡國,也是窮兵黷武的自耗國力。
如今,靺鞨、西域之局未定,蠻夷當道,妄言拓疆,必有隱患。
然,坊間莽撞之民四起,朝中不得不防,不得不治,不得不警。
當暫緩拓邊之心,穩固民意,教化百姓理性、克制方屬正途。
聽聽,特么李諶一個大老粗,頭一回把文章寫的這么好,卻是連老太太也無力反駁。
而一眾文武跟著這么一鬧,皆舉大義之旗,攜民情之憤,聯名向老太太發難。
縱使是武則天之狠,也說不出半個“不”字。
怎么辦?
這是個難題!
之前說過無數次,老太太畢竟是個女人,打座這個朝堂實屬不易。
所謂不進則退,骨子里的不能認輸的意志,讓老太太不敢輕易服軟。
誠然,這么一次示弱,倒還不至于讓武則天的統治產生松動。
凡事有一就有二,不到萬不得已,武老太太是不想就這么認輸的。
只是,不認輸又能怎樣?
群臣和民意這一次可謂占盡天時、地利、人和,強如武則天,也不能逆勢而為。
而且不認輸,不糾正錯誤,群臣的攻勢只會越來越猛。
再發展下去,必然招來更大的非議。
而事實上,也正是這么發展的。
......
“本宮可是得到消息....”
太平滿面愁容,“今日朝議,有更多的官員會加入到聲討之中。可謂舉朝反對,母皇那邊估計要頂不住了。”
斜眼看了一眼吳寧,“你真的....真的沉得住氣?還不把底牌亮出來嗎?”
對面的吳寧依舊淡笑,悠然地替太平滿上一杯清茶。
“嘗嘗,這是用炒制之法做出的新茶,看看喜不喜歡?”
太平哪有心思喝茶?
“喂喂!朝上都快吵成一鍋粥了,你怎么還是這么吊兒郎當的?”
見吳老九不答,還是在那鼓搗什么新茶,使得太平火氣更大。
“你到底聽沒聽本宮在說話?”
吳寧還是不接,反問一話,“既然這么大的場面,殿下怎么不去湊個熱鬧?”
太平一翻白眼,“本宮去干什么?去被他們圍而攻之?”
現在那幫人中嘴上說什么理智,其實還不就是沖著她來的?
氣惱道:“要去你去啊?本宮才不去觸這個霉頭!”
“好啊!”
吳老九的回答讓太平甚是意外,“那一會兒,我可真去了啊。”
“......”
什么意思?
吳老九想去湊個熱鬧?
好吧,在另一邊的朝堂,吳寧的話正在應驗。
......
武則天居于高位,此時正頭疼不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