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輪車里,黎夏從沒關嚴實的車門處,回頭看向阿黑和郭順順那里,看到他們走在一起有說有笑,黎夏才收回目光坐正身體。
奇奇怪怪……
“小姑娘,你去哪里?”師傅已經開了百來米遠,眼看到十字路口了。
上車太急,只顧得上叫師傅開車,也沒來得及說地址,黎夏忙道,“到紅旗工藝社,湖湘路上那一家。”
“好嘞,坐穩了啊!”師傅點頭,麻利地右拐。
黎夏坐穩,目光落到郭順順留下的地址上,她正愁去哪里找合適的皮革來源呢,沒想到就這樣遇到了。
合上本子,纖細的手指輕敲在本子上,黎夏閉上眼睛把剛剛發生的事情仔細理了理,并沒有發現什么格外不對勁,或者讓她不舒服的地方。
好像那人真的只是好心辦了壞事而已。
想不通,黎夏暫時就不想了,這里離湖湘路并不遠,沒一會便到了地方,黎夏給了車費下車,便直接去了店里。
門口的牌子上寫著這是一家工具訂做,但進到店里發現,這店里主要能訂做的是美術相關的東西,黎夏要的皮具制作工具根本沒有。
“小姑娘,你去皮鞋店看看,就路尾那家,他們家不做了,工具說不定可以出給你。”老板也是個熱心人,店里沒有,也給黎夏想招指路。
八十年代,街道小巷里還是有許多諸如縫紉,手工皮鞋這樣的店鋪,比起工廠流水線上生產的不那么合腳的皮鞋,更多的人愿意去鋪子里定做。
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工業類商品的價格趨于平價,甚至廉價,款式也越來越多樣后,這類手工定制的店鋪要么有真本事浴血重生,艱難走出一條高定的路來。
要么就是被市場淘汰掉。
黎夏按著老板的指點,找到街尾不起眼的一家小門面,還沒走進,就已經聞到了濃濃的鞋膠和皮革的味道。
店位置不好,雖然是大白天,但沒有開燈里頭還是昏暗得厲害,黎夏走進店里才發現,店里的貨架和不用的展示玻璃櫥柜上都落了一層灰,擺在貨架上的皮鞋也零零落落。
靠里的玻璃櫥柜上放了中午吃剩下的碗筷,這都半下午了,居然都沒有收拾,還有蒼蠅在上頭飛,黎夏有些嫌棄地皺起眉頭。
店里沒有人在,但后頭應該是連了院子的,門開著,人應該在家。
“老板!老板?……有人在嗎?”黎夏站在店里,拎著她的小布包,并沒有往里走。
屋里靜了靜,就在黎夏以為沒人的時候,后院傳來“咿呀”的開門聲,一個二十多歲的腫眼泡年輕媽媽抱著孩子走了出來。
“想買點什么?鞋子便宜出,五塊錢一雙,都是以前老師傅的手藝,都是真皮的……崽,別鬧!”孩子很調皮,一直鬧個不停,年輕媽媽只能不停地去捉住孩子搗亂的手,邊跟黎夏說話。
鞋子的手藝看得出來,是很好的,但看上去沒有市面上的那么好看,黎夏微微笑,“我不是來買鞋的……”
“不是來買鞋的?那你是來干嘛的……咝!”年輕媽媽奇怪地看了黎夏一眼,懷里的孩子一把扯住了她的頭發,“崽,松手!”
黎夏等她把頭發扯出來才開口,“我想收一些老師傅留下的皮具工具和設備。”
做鞋和做包的工具有不少是通用的,要是有缺的到時候她再想辦法去補好了。
“你打算開鞋店?”年輕媽媽從臟兮兮的柜子里拿出個罐子,摸了顆糖塞到孩子的嘴里,孩子才安靜下來,她這才有功夫好好跟黎夏說話。
還勸黎夏,“鞋店不是那么好開的,小姑娘,我公公這手藝,你也看到了,就這還是沒有活路,你一個漂漂亮亮的小姑娘,去當服務員都比干這個有出息。”
黎夏知道對方是好心相勸,不過她還是堅持,“能讓我先看看工具和設備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