妻妾成群,舊社會女人的悲哀。頌蓮這樣長相清麗干凈脫俗,又有學識有文化的清純女孩就是如此這般被中國的醬缸給淹了,毀了。可以見一個愛一個愛一個娶一個,而女人呢,稍有外心就是沉塘就是填井。男人可以任性可以放縱可以自高自大要面子要尊嚴,而女人耍一點小性子,任點性,就為丈夫所不喜,再不來幸,冷落漠視,心被放逐,打入監牢判了死刑,又沒有子嗣沒有地位,全然是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
在那樣的家族里,個個像烏雞眼,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時時勾心斗角,處處刀光血影。女人,沒有尊嚴可言。對丈夫要曲意逢迎,永保魅力,對其他的女人則巧于爭斗,口蜜腹劍,時時提防,適時出擊,毫不手軟,一路踩著血腥走來,喪盡溫情,形容枯槁。
蘇童的筆法溫潤卻能寫出殺機重重,場景渲染富有古典韻味,清雅幽靜,掩飾不住的悲涼。那井仿佛魔幛,詭異陰森,能攫住人的欲望,引誘引誘,籠罩著死亡氣息,悲凄寥落,讓人無法喘息。
優秀的作品!欣賞。
《妻妾成群》讀后感(三)
蘇童的《妻妾成群》是一部滲透傳統因素的先鋒派作品。小說主人公頌蓮在陳家生活過程中充滿了曲折與迷惘,使主人公的成長充滿了自我的潛在意識命運、追求、死亡縈繞在她的意識中,由此建構了主人公成長過程中的一條道路。而作者在這條路布下了多種讓主人公產生意念的意象、曲折與迷惘、自我意識、意象一同陪伴主人公的成長。
《妻妾成群》借舊中國特有的封建家庭模式作小說的框架,一個男人娶了四個女人做太太。但作者關心的不是一個男人如何在四個女人中周旋,如何控制她們,而是關心四個女人怎會把她們一齊拴在一個男人的脖子上,并且像一棵瀕臨枯萎的藤蔓在稀薄的空氣中相互絞殺而爭得那一點點空氣。
用作者蘇童自己的話來說,他的作品大都不是自己的親身經歷,他說他崇尚虛構,也就是說這部作品的內容是作者虛構的,別的評論者說這部作品是新歷史小說中最精致的作品之一,說它具有“寬和精神,濡濕的氣息,綺麗的夢幻,溫婉的性格。”
《妻妾成群》讀起來感覺總有些像張愛玲,只是在敘述風格方面,但卻并不如張愛玲深刻。優點在于他從女性的視角切入,把女人細微的感情都表達了出來。他的目的又與張愛玲不同,張是在表現一種生活,敘述一個時代,而這部作品則是在說明一種道理,作者說“痛苦常常釀成悲劇”,或許他想說明的不只是這些。他想讀者把作品理解為“痛苦和恐懼”的故事。
他的這一系列作品篇幅都不長,寫的也大都是女人,倒是很符合新歷史小說的寫法。只是在一個完全虛構的空間里,除了作者較富哲理的思考和想象力的充分發揮外,看不出有更為深刻的現實意義。或許是張愛玲太優秀了,后人寫舊上海,寫相似題材的小說很難擺脫她的光環,lz13就連王安憶的《長恨歌》不是也有很多人說像張愛玲嗎,而讀起來也是有些同感的。
也許作者本身并不是想去描述現實,去對社會人生做什么深刻的公務員之家思考,而僅僅是在向讀者講述一個故事,一個自己編織出來的夢一般的故事,而這個故事給人帶來的傷感和嘆息也正是它的預期效果吧。
蘇童小說很受現當代學者的重視。因為在青年作家創作群體中,蘇童該是一個比較多產,且質量也很上乘的作家之一。這代表了中國文學今后數年后的創作風格。在現在這個節奏轉化特別快的時代,蘇童的小說,確實有這么過渡的作用。
在蘇童筆下,根本沒有完全完美的形象,總要在一些不經意之間的時刻,被刻意地扭曲,丑化。這和作者要揭示的人的本性是丑陋的有關么?
又是那口井,那口如宿命般揮之不去的沉沉的井!有紫藤花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