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正三品,“中書令……掌佐天子執大政,而總判省事”。
又置侍郎二人,正四品,為中書令之副,參議朝廷大政,臨軒冊命,若四夷來朝,則受其表疏而奏之。
又置中書舍人六人,正五品上,是中書省的骨干官員,掌侍進奏,參議表章、草擬詔旨制敕及璽書冊命。因其所掌皆機務要政,故特規定四條禁令,即禁漏泄,禁稽緩,禁違失,禁忘誤。他們可以就省內所討論的軍國大政及報上的奏狀,發表自己的初步處理意見,并簽上自己的名字,謂之“五花判事”。
省內的意見經中書令、侍郎匯集后,再交付中書舍人,然后根據皇帝的意旨草成制敕,這個專門負責執筆草詔的舍人稱為“知制誥”,其余舍人也要分別在制敕上署名。在舍人中選擇一個資格最老的,稱為“閣老”,負責處理本省雜事。舍人六人分押尚書省六部,并輔佐宰相判案。(裴緒分到禮部,但非知制誥。)
宰相的議事處政事堂就有一個門通往中書舍人辦公廳,宰相常從這個門經過,找中書舍人咨詢政事。(裴緒待的那個政事堂的房舍)
此外,中書省的屬官還有起居舍人2人,從六品上。通事舍人16人,從六品上,掌朝見引納,殿廷通奏,凡近臣入侍,文武就列,通事舍人則導其進退,而贊其拜起、出入諸禮節。四方蠻夷納貢,也由通事舍人接受呈進。軍士出征,則受命勞遣,并每月慰問將士家屬。
又有主書4人,從七品上。
主事4人,從八品下。
右散騎常侍2人,從三品。
右諫議大夫4人,正五品上,掌供奉諷諫,大事廷議,小則上封事。
集賢殿書院
學士、直學士、侍讀學士、修撰官,掌刊緝經籍。凡圖書遺逸、賢才隱滯,則承旨以求之。謀慮可施于時,著述可行于世者,考其學術以聞。凡承旨撰集文章、校理經籍,月終則進課于內,歲終則考最于外。
繼續閱讀
校書四人,正九品下。正字二人,從九品上。
史館
修撰四人,掌修國史。
下省
門下省,置侍中二人為高官,正三品。“侍中……掌出納帝命,相禮儀,凡國家之務,與中書令參總,而顓判省事”。
有門下侍郎2人,正四品。
門下省的屬官有左散騎常侍2人,從三品。掌規諷過失,侍從顧問。左諫議大夫4人,正五品上,掌諫諍得失,侍從贊相。
給事中4人,正五品上,掌侍左右,分判省事,監察弘文館繕寫讎校之事。凡百司奏抄,侍中審畢,則駁正違失。凡是詔敕有不便者,涂竄而奏還,謂之“涂歸”。
起居郎2人,從六品上,掌錄天子法度。天子御正殿,則起居郎居左,舍人居右。若天子有詔命,起居郎俯陛以聽,退而書之,每季終了時交給史官。
此外,門下省還設有錄事4人,從七品上;主事4人,從八品下;左補闕6人,從七品上;左拾遺6人,從八品上;典儀2人,從九品下。掌贊唱及殿中版位之次序。城門郎4人,從六品上,掌京城、皇城、宮殿諸門開關之節。符寶郎4人,從六品上,掌天子八寶及國家之符節,大朝會,則奉寶進于御座,天子行幸,則奉寶隨從。凡命將、遣使,皆請旌、節。旌以顓賞,節以顓殺。
中書省與門下省還各有補闕拾遺,它們均分左、右置,“左”隸門下省,“右”隸中書省。左右補闕,從七品上;左右拾遺,從八品上。
弘文館
置學士,掌校正圖籍,教授生徒;遇朝有制度沿革﹑禮儀輕重時,得與參議。景龍2年,置大學士4人,學士8人,直學士12人。景云中,減其員數,復稱昭文館。開元7年改稱弘文館,置校書郎,又有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