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回 引子 未定都城先定墳,道衍和尚做忠臣
詩曰太祖皇帝創(chuàng)大明,一世英明也駕崩。
永樂皇帝贏靖難,國都搬到北京城。
這首詩是說,明太祖朱元璋,創(chuàng)立了大明的千年基業(yè)。到了臨終之時,把自己的皇位傳給了孫子,引得天下大。
年(建文元年)六月,燕王府護衛(wèi)百戶倪諒告發(fā)朱棣謀反,朝廷下令逮捕燕王府官屬。都指揮張信暗中向朱棣報信,朱棣聽了道衍和尚的建議,便決定立即起兵,并以誅殺齊泰、黃子澄為名,號稱奉天靖難。道衍則輔佐世子朱高熾留守北平。
同年十月,朱棣襲取大寧(今內蒙古寧城),南軍主帥李景隆趁機圍攻北平。道衍指揮將士守衛(wèi)城池,擊退南軍的進攻,又在夜間將士兵用繩子吊出城外,與朱棣的援軍內外夾攻,大破南軍。李景隆、平安相繼敗退。
00年(建文二年),朱棣圍困濟南三個月,難以破城。道衍讓人傳信給朱棣,道:“將士已經(jīng)疲憊了,還是班師吧。“朱棣于是退回北平。后來,燕軍又在東昌(今山東聊城)戰(zhàn)敗,大將張玉戰(zhàn)死,朱棣再次退軍。
當時,朱棣本打算稍作休整,但在姚廣孝的極力勸諫下,繼續(xù)進軍,擊敗盛庸,攻破西水寨。后來,道衍對朱棣道:“不要去攻打城池,應迅速直取京師。京師兵力單薄,一定能攻克。“朱棣采納他的建議,在淝水、靈璧連敗南軍,并渡江進入京師。
0年(建文四年),朱棣稱帝,是為明成祖。
你說這道衍是誰?俗名姚廣孝(年-年),幼名天僖,法名道衍,字斯道,又字獨暗,號獨庵老人、逃虛子。姚廣孝年輕時在蘇州妙智庵出家為僧,精通三教, 與明初儒釋道各家學術領袖都有不錯的關系。成祖繼位后,姚廣孝擔任僧錄司左善世,又加太子少師,被稱為“黑衣宰相“。負責遷都事宜,一手規(guī)劃今日北京城布局。
道衍和尚,領了圣旨,趕回北京,來到了京西定都峰。他睜開三角眼,俯瞰華北平原,環(huán)是京西群山,調動了風水羅盤,看到飛龍浮現(xiàn)。他閉上三角眼,暗暗的掐指計算,一分洋洋得意,一絲細細的盤算,讓他看到了大明,穩(wěn)固的江山,傳承百年。忽然間,他又睜開了三角眼,手指停住了掐算,目光只看西南。除了明朝清晰的龍脈,壓住了元朝的氣數(shù),但是有一絲微弱的龍氣,在西南隱蔽。他一陣錯愕,驚出了一身冷汗。這西南的龍氣,雖然隱蔽,還是沒有討過他精湛的技術,精密的掐算。
他仔細觀察著地形,西南有一座山,有兩個山頂,是一座名副其實的雙尖山。他趕緊拿過地圖,西南部,那座山叫做雙尖嶺,沿著雙江流順流而下,太行山形成環(huán)抱之勢,并在山前形成了九龍匯聚的景象,分明是一個龍興之地。
地形已經(jīng)明白的告訴了他一切,明朝雖然飛龍在天,仍然有兩股龍氣,已知明爭暗斗。北方元朝,雖然還有些殘弱之氣,但是氣數(shù)已盡,不會對大明有嚴重的威脅。破解的關鍵就是定都北京,用大明朝興旺的龍氣,就能夠破解元朝的威脅,雖然還會有曲折,但是動不了大明的根本。倒是這一股暗藏在西南的龍生之氣,讓他更加警惕。從地形來看,九條山脈匯聚在一個點上,形成了明顯的龍興之地,我想不被大明構成威脅,一定要想方設法進行破解,才能夠保得大明江山,千年穩(wěn)固萬事流芳。
他在地圖上,做了一個明顯的標記,這個標記下面壓的就是一個村——牛圈村。
他默默的回到慶壽寺,開始了對北京城的設計。
同時他起草了一份奏章,上書明成祖永樂皇帝,在自己百年之后,要求把自己的墳地選在牛圈村。奏章沒有提是因為什么原因。他一直把這個奏章藏在身邊。
年(永樂十六年),姚廣孝病重,不能上朝,居住在慶壽寺中。成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