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回 王春花開在竇店,王員外父女團圓
詩曰小家碧玉一枝花,心中算計找娘家,
義結金蘭為認母,慈父撒謊為春花。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先說竇店王氏,在良鄉縣是一個有權有勢的大家族。王源外是一個有名的鄉紳,王氏老夫人一連生了八個兒子,膝下無女。兒子們長大了,個個都成了家,剩下兩位老人家,孤苦伶仃,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俗話說,女兒是父母貼身的小棉襖,雖然自己個兒子,但是兒媳婦們,也都年輕,各有各的家,哪有時間顧得上年老的父母啊。
三個女人一臺戲,王先生雖然家大業大,分家以后,就都成了小康人家。兒子爭氣的,過得還很平順。遇上個兒子不爭氣的,很快就敗家了。所以個兒子,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大個兒媳婦兒,也就有了個心眼兒。媳婦兒和閨女,雖然隔了一層肚皮,哪一個還是婆婆的知心人呢?
在個兒子里,三兒子和王先生最好。三兒媳婦照顧公公婆婆也最多,小夫妻倆可以說是夫唱婦隨。王三讀書上有點兒笨,連個秀才也沒撈著,所以日子過得比其他人都緊。三兒媳婦干凈利落,是一個勤快人。看到自己的日子過得不如別人,自己的男人又指不上,就瞞著公公婆婆出去做老媽子,掙點散碎銀子補貼家用。經人介紹,王三媳婦兒來到王夫人家里做下人,很受王夫人的賞識。
再說王夫人看王三媳婦兒既精明能干,又老實巴交。很快兩個人就成了無話不談的知心人。王三媳婦兒把家里的情況一五一十的和王夫人講了,王夫人也很用心。這些家長里短的事兒,本來王夫人沒往心里去,當她聽說婆婆孤苦伶仃,天天羨慕別人有規律的時候,她馬上就聯想到自己。
王夫人很會做事兒,和王三媳婦兒混的越來越好,越來越親密,后來兩個人干脆拜成了干姐妹,義結金蘭。王夫人把心里的想法,和王三媳婦說了,想找一個王姓人家,認娘家。王三媳婦兒滿口答應,回去向自己的婆婆說說。王夫人特意給了她三天假,讓她回去看看婆婆。
王三媳婦兒回到了家,先到婆婆前面請了安,行了禮。在婆婆面前,添油加醋的把王夫人夸了一個賢良淑雅。然后提出來,能不能夠認婆婆為干媽,理解老人家的無女之痛。王三媳婦的話,觸動了婆婆的心。等王三媳婦走了,王老夫人和王員外一商量,這是件好事兒啊,多一個干閨女又不分家產,怕什么呀?但是王員外還是很慎重,把幾個兒子召集在一起,說出來想要找招干閨女的想法。
憨厚樸實的老大,率領的兄弟們,一致的擁護。只有老二有點泱泱不快,但是也沒敢當面說什么。王員外是一個多精明的人呢,把其他幾個兒子送走,單獨把老二留了下來,問老二什么意見?老二繞了個彎兒,支支吾吾的就說,干閨女家這么好,還張羅著認干爹干媽,這里邊一定有什么故事,請老父親三思。
王員外送走了兒子們,悄悄的換了衣裳,套了車直接就扎下去了。兩天以后,王員外回到了家,又把兒子們召集在一起。王員外說,我這次找你們是通知你們一下,這次我不認干閨女了,我要把她過繼給我,我要認親閨女。兒子們本來就大多數贊成,王二一看老爺子這么堅決,想說的話又趕緊咽下去。其他兒子都走了,王員外還是把老二留下來了。王員外對老二說,你說的那些問題我都了解了,不會有什么大事兒,而且他就是我多年失散的閨女,你見著就好了,和你媽長得特別像。王二一腦袋懵懂,驚詫的自己張著嘴說不出話來。他只能是向著跌點點頭,表示認同了。
接下來的事兒就順理成章了。王媛媛也派三兒媳婦兒,把王春花接到了家里,找來了村長做保人,找來了同族做見證,說王春花是他的一個私生女,失散了多年,終于找到了。雙方寫了字據,王春花給爹媽磕了頭,又和個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