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合作伙伴
蔣八一的哥們兒楊志博,第一次安排大家上妙峰山,就是通過她老爸是妙峰山鄉副鄉長的關系,沈小夫和李老板的關系一直都是通過她這個橋梁,所以對沈小夫,所有的商業運作,楊志博都是了如指掌的,對這個精明能干的川妹子,對她的經營頭腦確實是佩服的五體投地,經過一段時間,沈小夫和李老板之間的磨合,雙方已經很默契了,楊志博轉過來開始投入沈小夫,產業的擴張,兩個人理所當然的成了好朋友,所以沈小夫把自己遇到的煩惱,詳細的和楊志博闡述了一遍。
楊志博的爸爸有一個多年的朋友,是機械工業部的一個處長,最近轉過行來做三產了,在機械工業部宿舍區有一片物業,正是這位于處長管轄的范圍,楊志博因為跟她很熟悉,前期沈小夫找門店的時候,楊志博曾經就打過于處長的主意,可是不巧的是,女處長有一個獨門的院子,剛剛租出去,那是一個山西的煤老板,出手很闊氣,根本不是人家的競爭對手,所以就放棄在那里找門店的想法了。
山西的煤老板姓袁。老板在80年代中期,正趕上改革開放的大潮,本來是縣供銷社的一個銷售員,看準了形勢以后,花錢給自己運作了一個門店,從原有的經營者手中把這個門店盤過來以后,仍然是供銷社的牌子,除了交一些場地費和管理費以外,完全是自己經營。那個年代還是什么都短缺的年代,無論是什么工業產品,只要是和國際民生有關的,都需要用票來買,你光有錢沒有票是買不來東西的。
但是袁老板那時候很年輕,30啷當歲的年紀,正是腦子靈活,改革開放的時期,那個時候有一句話叫做摸著石頭過河,剛開始承包經營的時候沒有什么章法,只要你不賣飛機大炮,只要你不違法亂紀,你賣什么都可以,供銷社這個牌子包羅萬象,他從最開始,厄生活用品,柴米油鹽醬醋茶,凡是生活用品就沒有它不經營的,在那一塊兒小天地里很快成了最先致富的那批人。手里揣著錢,又趕上改革開放,他的頭腦一下子就更加靈活了,無論是建材,還是綱才,還有木材,全國大流通,也正是全國基建上大干快上的時節,這些大宗的商品可以一次性讓他賺得盆滿缽滿,他又不像別的皮包公司,而是有供銷社這塊牌子,所以拿著單位開個介紹信,弄來了大批的緊俏物資,甚至一個批件就會給他賺很多的錢。
在城里三才的收入已經不能夠滿足他了,他開始關注農村市場,農藥化肥等農資物資又成了他賺錢的買賣,化肥農藥種子,凡是農村經營的,他都銷售,包括農藥農機,這一下也解決了,他在農村的勢力范圍,農民要想種好地,所有這些都是離不開的,幾年的功夫,他的名聲已經是響當當的了。
80年代末90年代初,農村的集體經濟,村辦企業,鄉鎮企業風起云涌,在山西這個能源大省,各種小煤礦更是如雨后春筍般的從地里冒了出來,但是運輸是成了最大的問題,袁老板精明的看到了這個市場,專門花錢組建了一個運輸隊,把鄉鎮小煤礦產出的煤用極低的價錢買下來,然后把他們運到全國各地,只要是車轱轆一響,就是黃金萬兩,幾年下來已經讓他資產過千萬了。
因為他和地方上的勢力關系密切,為了賺更多的錢,他在前后十幾個村子開了十幾座煤礦,加上他自己的運輸隊,采煤的成本又是極低的,這些年所賺的利潤足足有幾十個億,當然有相當一部分也被他揮霍掉了,還有一部分成了糖衣炮彈,但是直到被整頓的時候,手里仍然有幾十個億,他和一些煤老板一樣,從來不把錢存到銀行里,而是大批的現金放在自己的家里,一方面是怕別人知道他有多少錢,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減少交稅,在那個年代,經濟活動真是有點混亂,這些個體老板為了少交稅,什么都干得出來。
進入新世紀以后,一個是環保的問題,一個是新能源的發展,更主要是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