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不情愿的故事(十)
陽光已經照亮了窗簾,方玲子早早的就醒了。
為了讓遠道而來的丈夫多休息一會兒,方玲子輕輕的下了床,穿上了衣服,推開房門,走出了汽車旅館。
東方,一輪紅日冉冉升起,地平線上灑滿了明媚的陽光,天空上的彩霞就像柔軟的段子在空中飄舞一樣,遠遠的天際線上,大樹和高樓勾勒出不同的曲線,清新的空氣,美好的天氣,一望無際的大平原,方玲子長長的出了一口氣。
兩年的思念之情緩解了之后,一個沉重的決定一直壓在她的心頭,面對著這塊異國他鄉的土地,怎么樣把自己這個決定告訴丈夫?怎么樣能夠說服他?這兩個問題一直縈繞在他的心間,就像一塊大石頭壓得她喘不過氣來。
兩年的時光變化太快了,變化也太大了。
當初從國內來到美國的時候,方玲子心里并沒有那么多的欣喜,由于對孩子,對丈夫,對家庭的依戀,從遙遠的東方,到了美國這片土地,她是極不情愿的,很長一段時間,無論是睜著眼睛還是閉著眼睛,那可愛的嬰兒小臉蛋,一直縈繞在她的腦海里揮之不去,這是母愛的力量,這是母女天性,割不斷的血脈,割不斷的親情。好不容易才把這段艱難的時期渡過來了。
接下來就是緊張的學習和緊張的論文答辯,碩士論文答辯很順利的通過。到了美國以后,檢索英文的論文更方便了,吸收了最新的觀點,充實到論文中去,增加了很大篇幅的參考文獻,方玲子的碩士論文是很有水平的,即使是在麻省理工學院這樣高端的學術機構,這一篇碩士論文也是很有水平的,參加答辯的專家都給予了高度的評價,最后以優異的成績通過了碩士論文的答辯,拿到了碩士學位。
接下來就是繁重的科研,卡門是在美國學術界享有很高學術地位的博士生導師,領導了一個低溫超臨界材料項目組,是一個高效而又有極高學術水平的團隊,作為交流學者參加這個團隊,方玲子是這方面唯一的一個人,也是當時為數不多的中國人,本來在國內已經做了大量的準備,但是投入工作以后,只有她自己才知道與別人有多大的差距,只能用現在的努力縮短這些差距了。
如饑似渴的學習成了她的常態,每天要去麻省理工學院聽有關項目課題的相關課程,然后到圖書館查一系列的相關資料,雖然英文水平沒有問題了,但是專業上的詞匯還需要大量的積累,全世界相關課題都在賽跑,卡門教授領導的這個課題組算是領頭羊,不僅和其他國家的課題組有著相當大的差距,在深度和廣度上也是別的國家課題組不能比擬的,這就需要參與者有更高的學術水平,更寬的知識領域,更敏感的創新能力。
作為中國來的一個女學者,方玲子不想讓任何人看不起自己,看不起自己的國家,所以她要用常人想象不到的努力,要用非凡的毅力完成自己在知識水平,學術水平上的差距,用來學習和查資料的時間當然就超過了別人幾倍甚至幾十倍。
查詢科技資料和看科技論文,與一般的閱讀了解是有本質區別的,這些前沿領域的科研成果,不僅要做摘錄,要熟悉,還能夠變成自己頭腦里的東西,把這些知識和創新的想法,消化掉,并且形成自己的創新能力,團隊里每一個人都負責一個領域,相互之間不但要配合的默契,還要有創新的契合度,這樣在科研團隊的創新上才能夠取得成績,不同的思路,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技術,取得的成果是不一樣的,做科研的人把創新作為自己努力的方向,而這種創新必須符合科學規律,掌握知識,掌握技術,掌握方法都是很容易的,但是要掌握科技規律,那就是一個很難的課題了。
對科學的熱愛,對課題的鉆研,成了她生活唯一的事情。只有用工作和科研,填滿自己所有的日程,只有用學習和工作占滿所有的思想,才能夠讓她忘記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