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上,全國各地都有啊,就連魚米之鄉的南直隸和浙江,也有類似的情況。”
這樣……
方書安陷入思考當中,在華夏歷史上,想要財主們不買田,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因為沒有任何一個項目,能像種田一樣長久和穩定。
但是,一切都在國債和投資出現之后,悄然發生變化。
因為人們發現,不管是戶部還是各大商家發行的募資方案,都會讓銀子產生不菲的收益。
當錢財的增長,超過農田產生的附加值時候,人們心里的天平便會悄悄發生變化。
如果說銀子在農田之外的收益與日俱增,并且還方便,還有誰會死心塌地的守著農田?
只不過,此前賣田的事情,還沒有在大明全部發生。
一直到今年糧食價格大幅度波動,人們意識到,或許種植糧食,已經不是唯一個穩定的項目。
而且,種糧食從來不是旱澇保收的事情,各種各樣的災害,都會影響收成。
碰到些災年,便會大規模減產、甚至是顆粒無收。
所以,今年土地交易的事情,格外明顯。
“既然如此,不如由戶部出面,購買那些低價出售的農田吧。與其讓他們拋荒,不如存下來,為將來計!”
方書安沒想著要在土地上下手,畢竟幾千年形成的習慣,要讓華夏子民放棄土地,那是不可能辦到的事情。
就算是在后世相當發達的共和國,到了21世紀,仍然有很多是抱著農田不撒手。
但是,他忽略了一個重要的事情。
大明的人口,遠低于共和國!
而且,現在人們對于財富的追逐,更有甚于共和國。
如果人們的觀念開始松動的話,那么趁著還沒有大規模建設的情況下,開始收儲土地,是個很不多的辦法!
“尤其是鐵路沿線的土地,可以前期不聲不響的進行購買!”
方書安總算是下了決心。
再耽誤兩年開始屯土地,等著建設節奏上來,可就沒有那么好收儲了。
土地的作用有多重要?
方書安當然清楚,現在雖說是有人出賣農田,也大多是不太好的農田。
或者說是,那些資金使用量大,并且資金回報率遠遠超過土地收益的商人。
再有的,就是對糧食價格不看好,謀求變化之人。
畢竟他們消息靈通,知道東北產糧地的價格能足道多低,也知道從南洋來的糧食,到岸價能做到什么程度。
在南直隸以及浙江、福建地區,稍微做些買賣,知道南洋的糧食能做到一年三熟,而且去過的商人都清楚,那里根本就不缺能養活人的東西。
或許想要吃上好東西有些困難,但是填飽肚子根本就不叫事。
樹上的果實,各種其他植物的果實,稍微采摘一些,便能解決飯食。
至于肉類,那也不麻煩,搞一個弓箭,很原始的那種,或者支上陷阱,飛禽走獸都不是什么難事。
稍微勤勞之人,頓頓都能做到有小動物。
所以說,南洋那些人想要餓死,太不容易了!
然而,就是這樣得天獨厚的環境,依然有人因為填補飽肚子餓死!
或許大概他們是懶死的更加直接?
當然,這個現象,并不只是因為現在,南洋很多地方處于蠻荒狀態才如此。
哪怕就是到了后世,發達的21世紀,那些熱帶國家仍舊很難有崛起的典范。
因為吃喝不愁,所以人們沒有追求,因為沒有追求,所以說好聽些叫做佛系,說難聽些就是,太懶惰了。
曾經有人說,南洋那些國家,各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