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便是善于守城,現在果然還是在琢磨守城的事情。
可惜啊,他沒有意識到,筑城是一方面,因為他的思路還沒有向民用轉變,那里,才是更為廣闊的用途!
“小史啊,你的方案我批準了,回頭你將老宋那里簽字的計劃給我,我給你通過,隨后展開就是。不過啊,我給你再追加一些錢,你要在筑城之外,再想一些應用。
比如說,用鋼筋和水泥砂漿蓋民居的話,怎么蓋比較好,成本能降低多少,是否能替代現有的建房形式?”
相比筑城來說,鋼混結構在未來的前途不可限量。
修筑邊城才多點規模?
用來建民居,那才是涉及到衣食住行的大事情。
要不是史可法提起來,方書安還真想不到,只是有些事情必須未雨綢繆。
隨著東北開發,糧食產量增加。
或許未來幾年有減產的情況,但是整體上糧食產能會逐步增加。
尤其是在南方沿海已經開始有玉米和土豆紅薯等大宗農產品出現,經過一段時間的培育,糧食產量已然會大幅增加。
而隨著人口爆炸,居住問題也會越來越明顯。
現在人們的建筑,大多是夯土搭配房梁以及檁條。
說起來,造價確實低不少,但是另一個問題也不得不忽視。
隨著人口的增加,綠化的規模已經在逐漸減少,去年焦炭開始普及之后,砍樹作為燃料的情況有所緩解。
但是,如果現在不有意識的引導,等到開始顯現出問題的時候再去糾正,有些太晚。
而且,現在修建房屋,仍舊保留著小農經濟的傳統。
想要將大明打造成為工業商業化社會,衣食住行的每一個層面都要涉及到。
此前他并沒有找到合適的人選來進行鋼混建筑的開發,如果史可法能找到合適的方案,那是再好不過!
兩人談完,各自高興的去忙自己的事情了,以至于,誰都沒有意識到現在大明的很多研究項目,都是別人來提出,方書安進行引導,而不是最一開始,都由方書安提出來,后邊別人實踐和完善。
學院的變化是越來越大,方書安每次來,都能看到新氣象。
今年的學生,比去年足足多一倍。
剛開始很多人其實都是方書安坑蒙拐騙而來,但是隨著名聲打出去,今年很多人都是實打實的人才,只要好生教育,肯定能成為某一方面的頂梁柱。
不過,這樣的半路出家學生,依舊不是方書安的核心,他最關注的還是那些從遼東帶來孩子的發展。
從年幼開始培養,一張白紙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現在的學生,很多人人生觀世界觀已經基本上定格,想要給他們灌注某些想法,并不容易。
所以,除了那些從遼東帶回來的孩子,方書安也讓別人在福澤院里找些天資聰穎的孩子。
他們,才是學院最初的計劃人選,也是學院的將來。
隨著建筑一片片起來,此前一進門能四下張望的廣場便越來越小。
北邊在建設的是一個新圖書館,上次方書安來的會后,不過是剛做好低級,現在已經除了地面,基本有了形狀。
木質結構的好處就是,建設的速度很快。
除卻地基需要等上一些時間之外,上邊沒有其他建筑形式需要的硬化和晾曬時間。
所以啊,從開始搭建主體結構開始,進度便非常快。
看著那邊熱火朝天的勁頭,方書安很是感慨,多多少少有些后世基建狂魔的感覺。
順著廣場邊的主干道,他往辦公區走去。
前年栽種下去的柳樹,終于有了點樣子,不再是光禿禿的枝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