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朝廷的稅制改革,其實意見群體最大的還不是那些豪族和地主,是讀書的士子。
他們當中大多出身貧寒,往往都是全家在供養一個讀書人,指望他們高中,改善家境。
以往經過考試拿到身份,就可以免除八十畝的稅負,就算到此為止,這個人也可以憑借這個政策改善自己家境,往初級的地主階級轉化。
現在仍舊會有優惠,但是大大減小,因為此前的弊端就是人們將田畝掛在那些有了功名的人身上。
朝廷這么一改,大幅度降低了他們改變命運的機會。
所以書生們群意洶涌,紛紛向本地學政以及官府反映情況。
歷朝歷代,對讀書人都算寬容。
尤其是宋代以后,要不然也不會有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說法。
官員們也都是讀書人出身,應當是同氣連枝,但是在朝廷高壓之下,誰還沒有些小把柄。
比起來上級管官員給的壓力,書生那點訴求根本就算不得什么。
所謂書生造反,三年不成,也就是這個道理。
永不加賦的詔令,讓大明百姓對皇帝那叫一個唯命是從。
讀書人沒有了百姓的支持,想造反都沒有地方。
但是,讀書人尤其是尚未做官的讀書人,又是最容易被煽動的那些人。
他們往往聽風就是雨。
各級官府態度曖昧,書生們訴求無門,無力之下他們就找到了東林書院。
天下各路官員大部分都是此事的受害者,在經濟發達的地區尤其明顯。
而東林黨人的大本營就在江浙地區,那里基本是大明最為富庶的地區,換句話說,也就是利益損失最大的地區。
所以東林黨人對這個政策也是不滿,大部分人在此次改革中損失了利益。
要說東林黨人的初衷,自然不是利益當先,他們也是有著極為純潔的初衷。
可惜隨著隊伍的壯大,加入的人也是各種各樣,尤其是涉及到某些商人等利益群體加入之后,變化的就更為明顯。
所以現在的東林黨,基本上已經是為他們自己利益服務的存在。
經過討論在一番商量之下,東林黨人決定要給方從哲為首的內閣和官員一個教訓。
那就是罷考!
倫才大典,從隋煬帝后,一直是朝廷選拔人才的重要手段。
魏晉南北朝九品正中和察舉等選拔官員的手段,讓世家大族徹底把持了朝廷。
那個時代,皇帝的話甚至不如高門大族管用。
楊廣將他老子的科舉制度進行改變,再到李唐的完善,傳到大明的時候,基本上是最具有活力選材制度。
不管是窮苦百姓還是世家子弟,都有一個相對公平的渠道向上爬。
有階級不可怕,有貧富也不可怕,只要有向上晉升的渠道,并且那個渠道是相對公開透明,人們就有努力的方向。
對整個社會也充滿希望。
鄉試是三級考試中最重要的一環,在這個階段取得成績以后,便會有免稅額度。
以東林書院為首的讀書人,便在此事上大做文章。
江浙之地歷來是朝廷人才的儲備基地,每年進士當中,江南地區都能占據最高的比例。
如果加上福建,多的時候能占到六七成。
按照東林黨眾人的計算,如果江浙的考生不參加鄉試,那對于朝廷的打擊將是十分巨大!
連狀元之鄉的人都不參加考試,看看朝廷還有沒有底氣!
江浙兩地的學政,此前就聽到過消息。
對于此事他們純粹做壁上觀。
畢竟稅改的事情,他們也是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