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磚材料陷入困境,沒有混凝土,沒有粘膠的時代,靠黃泥粘,明顯不可。
朱由校現在是方書安的頭號迷弟兼粉絲,活躍的像個假世子。沒辦法,他們做的事情,實在是有趣至極!
“磚用粘合配方實驗,四十二、四十三、四十四、四十五號,準備開始,時間八月二十五卯時,份量,沙三、石灰三、碎石三、黃膠泥半、鰾膠半……”
朱由校拿著稱一樣樣的稱,跟班王體乾在背后拿著冊子記著,李盡忠則在揮汗如雨的攪拌著泥漿。
“世子,總感覺咱二人被某個奸人利用了,你說咱們在此辛辛苦苦的和泥、鋪磚,末了還要再撬開。那個奸人整日就在紙上寫寫畫畫,這是拿咱們當牲……啊苦力使喚呢啊。”
說自己是牲口可以,但是不能說世子,李盡忠話說一半生生的改口。
“嘴上說可以,手上莫停。”
朱由校已經從死胖子變成一個靈活的胖子,“你若是有書安的腦子,去弄清楚什么是正交實驗法,或者做一個更好用的方法,去設計方案,我與書安兩人干活便是。”
世子一說,李盡忠腦袋便耷拉下來,“算了,我還是在后邊跟著你和泥吧,此事省心,也不知這廝從哪淘來的方子,磚都能燒出來,怎么就把粘磚的方子漏了?”
“書安定然認為粘磚的東西簡單,誰曾想,卻比磚更難造。”
兩人邊說邊干,不料方書安那里突然鬧出了不小動靜,只見他不知為何,突然把桌子上的東西打翻在地,和自己較勁。
“這玩意別費勁了,強度不夠。”
二人見他如此,面面相覷,不知如何是好。
方書安繼續道,“我還有個法子,準備再起個爐子,咱們燒水泥吧。”他手里揉著剛畫好的紙。“沒有那玩意根本不行。”
“水泥?水和泥混到一起?”李盡忠傻不拉唧的問著,“為何要爐子燒?那直接弄土不久是,還要脫褲子放|屁么,玩的什么花樣。”
“跟你說不清楚,干活就是。”方書安揮揮手,像是趕蒼蠅一樣趕著李盡忠,招呼著朱由校,“世子,走,咱們去弄個燒水泥用的爐子。”
這倆貨當然不會明白,瓷磚只是用來賺錢的商品,社會價值一般,也就是用來賺富戶錢的工具。
水泥不一樣,現在的工業基礎,搞磚用膠不可能,沒有合成化學,沒有廉價的膠黏劑來源。
此刻的大明,已經有石灰以及摻雜糯米汁和羊桃藤汁等有機物的凝膠粘合劑。
但是他們的制作成本實在是高,沒有辦法大規模用在基礎建設上,若是將工業化的廉價水泥帶來,筑起一個個水泥墩子,也能懟死遼東那些蠻子。
符合粘磚劑生產不出來的情況下,方書安只好放出來水泥這個科技樹,為將來計。
大明已經有石灰的生產工藝,《天工開物》當中就有記錄,現有的條件,制造能達到后世標準的硅酸鹽水泥并不容易。若是生產出“羅馬砂漿”或者“火山灰水泥”問題不大,即便是沒有火山灰,用磨細的碎磚也可。
石灰來源倒也算豐富,京城在太行山腳下,整個太行山系遍布碳酸鈣為主要成分的石灰石,并且有相關的石灰產業,只要擴大生產規模即可。
煤炭資源周邊就有,后世京郊便有五大煤礦,總體來說沒有多少難度。
燒制效果好于羅馬砂漿的土法水泥,也不是問題,畢竟在共和國某個年代,每個縣里都有一個小水泥廠,都是爛大街的技術。
或許滿足不了高標準高抗震高層建筑的要求,但是在大明作為建筑材料,不管是粘磚或者砌墻澆筑,綽綽有余。
當然,困擾的問題依舊存在,沒有機械化的生產流水線,不管是燒制磚塊,還是磚頭粉碎,原料粉碎,都需要人工。即便是能引進水力加工,效率依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