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啊,敞口燒著那不就是白白燒掉煤也就是石炭了?還造什么焦炭,至于滅掉,那倒不會。”
窯里并非半點空氣沒有,里邊還有不少存留,靠著他們氧氣,煤會持續燃燒。
與其同時,燃燒產生的廢氣會與尚未燃燒完的煤裂解產生的一氧化碳或者其他物質形成熱流,經過窯爐側壁的導火道繼續燃燒,燃燒產生的熱量會傳導進入窯爐內,最終形成高溫燃氣流。
如此一來,溫度能都到達c,也就達到成焦的溫度。
這個過程大約能持續十天,到時,焦炭基本也就成型,隨后,扒開點火孔,將水灌入,滅掉高溫的焦炭,待其冷卻下來以后,便能開爐掏碳。
東西并不是多么復雜,技術只需一點就透,這些化學史上的東西,方書安前世了解過。
不過這一部分資料是同學整理煤化工歷史時候講述的,他只是看過大概,幫其整理過相關資料,是以不了解的并不深入。
而且窯壁上的導火道也只有一張圖片,想要完復原還需要兩次試驗。
其實最重要的地方恰恰就是理念,只要大方向無誤,探索就是時間的問題。
不過么,方書安秉承同步實驗、交叉驗證的原則,反正他們干活的人手多。
一次性造出幾個不同的爐子,從中選出效率最好的就是。
嚴格來說,土法煉焦并不是個好東西,生產周期長、成焦率不夠高,而且產生大量的廢氣。
當中產生的一氧化碳可都是好燃料,還有煤焦油,都是工業上的好東西,但是現在條件有限,并不能很好的利用。
好的一點就是雖然對空氣有影響,但是還在可控的范圍內,在面臨凍死的威脅下,還是先解決保暖問題。
不過么,有些人就不這么認為。周永春征召部分燒炭工作為工坊創始工人。
想讓他們從開始就參與到其中,將來成為焦炭煉制的主力,不但解決溫飽問題,更能成為官辦作坊的管事。
只是,人們并沒有意識到官府的苦心,還以為是在忽悠他們。
除了幾個老人,大部分人都認為,方書安是在純粹浪費石炭。
那些黑不溜秋的東西再弄,還能和木炭一樣,干凈無味?
大家都是多年的老炭工了,木炭可不是這么生產制作。
雖然也會有水澆滅或者埋進土里的操作,但哪里需要十天那么久?
一堆燒炭工們聚在一起,嘟囔著什么。
“不是我說,老六,要是這樣能弄出來炭,我把那炭吃了!”
“誰說不是呢,咱們傳了多年的手藝,可沒聽說這樣能燒出炭來的。”
“你看著他瞎折騰就是了,一個個大頭兵,要不就是公子哥,還想這搶咱們的飯碗?”
“也別這么說,燒炭又不是咱們自己的活,他們若是能干,便去干就是了,不過我看啊,他們是嫌棄炭少了,我看咱們回去之后可以再漲漲價。”
“對,完事就漲價,這幫鱉孫,還想著搶俺們的生意,也不撒泡尿看看,自己有幾斤幾兩!”
燒炭工們并不看好方書安的焦炭,甚至還想幸災樂禍。
原本按照周永春之意,燒炭工干的都是苦活累活,平日里弄得一身黑,還要費勁的去砍柴燒窯賣炭。
現在有焦炭工廠成立的計劃,索性將他們集中起來,等到將來建城工廠,只需要干好燒窯這一項就是,前邊的采煤運煤自然有人負責,后邊的焦炭販賣也有人經手。
旱澇保收不說,掙得工錢還能比此前多,最主要是有了保障,官府開的大作坊,怎么也不會短缺他們。
但燒炭工并不這么想,誰知道官府這些人是不是包藏禍心,要搶走他們祖傳的收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