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重要時刻,張居正父親病逝,按規矩,他需要回鄉守孝三年。
但是極為重要的情況下,如果真的放棄改革回去,等到回來的時候,天時地利都不在,根本不可能成功。
經過一番策劃之下,張居正便自導自演了奪情的戲碼。
經過幾次操縱,他便堂而皇之的留下來,主持改革,將守孝之事略過。
雖然從改革上來說,張居正的選擇沒有任何問題,成功的為大明實現中興。
但是造成的后果也十分明顯,那就是廣大讀書人對張居正的批評。
作為習孔孟之道的讀書人,竟然不孝,那怎么說的過去?
于是乎,奪情之事,變成了他一生難以抹去的黑點。
甚至就是在死后,也揪著奪情一事不放。
李鋕沒有提此事,就是這么個原因。
現在即便是老方想撂挑子不干,他都不會同意,要不是有這么一位人物在,中樞早就散了。
但是暫不回避的事情他又不能先提起,表面上看是幫了暫時的忙,但是對后邊造成的影響也十分巨大。
所以,還是方從哲自己提起此事,早有其他人上奏折就是。
“崔尚書,不知他是否愿意上奏章……”李鋕突然想到什么,說到。
“崔大人要是不上,遼東的事情他自己解決,我可不給他擦這個腚。要不是有我家那傻孫子誤打誤撞的建議,他現在還在為建奴焦頭爛額。”
方從哲眼睛一瞪,說著。
當然,李鋕的意思不是說崔景榮不管,而是怕他和自己一樣,擔心事情影響方從哲的名聲。
“我知道你的意思,先將事情辦妥,管它身后洪水滔天。此事不能耽擱,但凡事經歷過朝堂大事之人都清楚。至于那些不了解的百姓,任由他們評說吧。”
方從哲說著,好像事情的主人公不是自己一樣。
李鋕當然清楚,不回避一事成功之后,對方家后代影響甚大。若是皇帝不做特殊照顧的話,他的后代再想成為高官顯宦就很難了。
尤其是現在,還有方書安這等天才的存在。
等于是人為的給他設置一個障礙。
“莫要猶豫,此事就這么辦,等到崔尚書一到,便上書請命!”
“方大人,您為大明做的一切,后人必將銘記!”
李鋕深深一禮,表達著內心最真實的敬佩。
方從哲看看他,只是笑笑,露出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氣勢。
崔景榮聞聽李鋕的話,也是十分感佩。
要說方從哲是官迷,那是很難令人信服的事情。
畢竟山東災難之前,他就已經實打實的辭請,后來便是賑災和遼東事情接二連三。
尋常人處理好一個,便能在青史留名。
但是若一個處理不好,可就是千古罵名。
方從哲不但將各個事情理順的很好,更是沒有傷筋動骨到大明的根基。
眼下,他還在為此事冒險和擔負罵名,固然有為其孫子鋪路的心思在其中,但是負面影響可就遠遠大于帶來的收益。
萬歷榻前,崔景榮好李鋕恭敬的站著,方從哲站在上首處,李恩在下首。
李鋕將崔尚書為方從哲暫不回避之事說出來,等待著萬歷的判斷。
此刻的三人,心跳俱是快成了一條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