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綎很佩服方書安,因為他授課時候,從來不會有保留,哪怕是普通的講述,也會將很多東西說出來。
只不過,有時候,他又想,方書安究竟是心大還是因為缺心眼?
兩件事情,有時候的區別只有一點點……
甚至于,方書安就在課堂上明確說,以后掌握他說的知識,想要成為和他一樣的商人,搞出一樣的發明,都將不是問題!
這句話,吸引力實在是太大。
多少人來學院的目的,不就是想找到一個光明大道么。
當不成大官,或者成不了大儒,那么能夠成為富甲一方的存在,也是很不錯的選擇。
現在講出來,等于將方書安的一些秘密公布了。
看著在臺上慷慨陳詞的方書安,劉綎小聲問徐光啟,“徐大人,書安如此做法,是否不妥?您不管管?”
管管?徐光啟投來迷茫的眼神,為何要管?
劉綎著急了,“這都是能傳家的手藝啊!那小子就這樣公布出去,以后子孫們來什么?”
看的出來,他是真的在為方書安著急。
老劉不能說思想落后,他是真不清楚,科學進入現代以后,更需要的是分享和交流。
“老將軍,別的事情我不敢說,但是在這件事上,真是要聽書安的。”徐光啟鄭重的說著。
“什么。”劉綎有些納悶,一個人被豬油蒙心也就算了,徐光啟也是個經驗豐富之人,怎么也是這么說?
看著他疑惑不解,徐光啟決定好好解釋。
“這就是現在西方科學的發現策略了,他們講究分享,所以現在進步的速度很快。以往,如果有人掌握望遠鏡這類的技巧,當然會好生保密,現在啊,不一樣了,正是因為人們的分享,所以才能有顯微鏡和望遠鏡被發現。”
可劉綎畢竟活在對技術保密的世界里,他搞不明白,分享對科技進步的含義。
但是對于交流促進發展的事情,還是能想明白。
說起科技,大明末年其實不算差。
雖然說,華夏傳統講究考取功名,但是不少人還是醉心于技藝。
也就是下一個朝代,將讀書人固化的更加厲害。
方書安搞學院的另一個目的,不也就是找到更多的人可以掌握基礎的科學知識,然后進行各個方向的試探,早日拿到他現在了解的知識邊界。
兩人在下邊討論,方書安也說到了,末尾,只見他讓兩個人打開一條橫幅,上邊寫著幾個大字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這句話看上去挺白,白到讀書人都不愿意寫的那種。但是吧,細細讀來,似乎里邊蘊藏著極深的道理。
所謂大道至簡,就是這個樣子?
實踐就是實打實的干吧,檢驗真理就是要靠實打實的干活,而不是憑空猜測。
唯一標準更說明,學院里,并不是靠著誰的權威,而是進行實踐。
“這就是學院的校訓,各位一定要記得,我們學院從來不是個迷信權威的地方,只要能找到證明自己理論的實驗依據,那么你就是事情的權威,即便是學業泰斗,也不能靠一張嘴將你打倒。”
看上去,似乎是要挑戰教授們的權威,但是一想,才明白方書安的良苦用心。
此前,人們去相信一個事情是否正確,就是依靠權威對事情的解讀。
如果說權威專家說它是錯的,即便實驗數據很完美,規律也有據可查,但是權威不認,那就是沒有根據的東西。
方書安的條幅,就是要將這種權威制度打破,只有靠事實說話,才有可能充分的保證東西的真實性。
校訓雖然直白點,但是剛好符合學院的風格,一個以科學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