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會逃避,有人會退縮,也有人會積極面對,有時候這種積極面對不是因為內心有多強大,而是被逼無奈之舉,沒有辦法,只能試著硬著頭皮上。
當一個貨真價實的大儒?
唉甘奇更愿意去當一個大發明家。
看書吧,一頁一頁認真看,桌案上油燈的燈芯,一次一次被吳巧兒挑起來,鍋里熬的羹湯,從未冷卻。
無微不至的吳巧兒,一直守在一旁,還得謹小慎微得盡量不發出一點聲音。
人這一輩子,永遠不可能不勞而獲。
一目十行,過目不忘,那永遠都只是傳說。
一個多月,甘奇除了與胡瑗去了幾趟汝南郡王府,就是來回在城內城外兩座宅子的路上,其他時間,從不出門,甚至都不到書房外的院子里走動。
考場之外,來送甘奇考試的人不少,有甘奇的學生,有太學的同學,有吳承渥,有趙宗漢,甚至連趙宗實都來了。
還有一輛車廂里坐著的趙小妹。
所有人都看著甘奇入考場。
甘奇有些緊張,除了上陣殺敵的時候,甘奇面對任何人任何事都沒有緊張過,今日入個考場,卻讓甘奇緊張起來。
填空默寫,甘奇呢呢喃喃在背著。
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
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
誠者
好在,好在其實四書五經,攏共加在一起也并沒有多少字。甘奇要求吳承渥跳背如流,對自己的要求卻并沒有那么高。背了一個多月,填空題算是應付過去了。
填空題,是甘奇最大的短板,算是安然度過了。
接著“名詞解釋”,思維發散一下,寫出一點新意,新思想新解讀,對甘奇來說不難,這是他的強項。宋朝思想開放,容得下各種解讀思考。到得明清,這種題一般都會有標準答案,得按照先儒的思想來答題,考驗的反倒是文筆。
再考策論,題目是:秦何勝,六國何敗。
就看這題目,出題之人顯然就是個務實派,強國之道,這在仁宗朝一直是最熱的話題,甚至改革這種事情,在朝堂上也一直是最熱門的話題,仁宗一次次要求朝廷減少冗費,這就是改革。
范仲淹在朝之時就有慶歷新政,旨在改革官員系統,收效顯著,但是也并不很成功。
但是這個朝廷,已經到了不能不改革的地步了,一個朝廷,連財政支出都不能平衡了,再不改革,就真的連工資都發布出來了。
還有一點,大宋周邊,強敵環伺。
這大概就是這個題目的意義所在。
甘奇自然能答,但是從什么角度去答,那就很值得思考了。關于秦滅六國的思考,歷史上有一篇很著名的文章,那就是蘇軾他爹蘇洵著名的《六國論》,其中有很著名的一句話語: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蘇洵是以其他國家的失敗為出發點,來論其他國家為何會失敗,論得極為有見地。也是在提醒朝廷該以什么樣的態度來面對西夏與遼國。不能求一時之安穩,大概也在諷刺以往朝廷割地賠款的那些事情,韓琦就因為好水川戰敗,做過這種事情。想要朝廷以強硬的姿態面對這些敵人。
蘇洵的這種論法,大概應該是絕大多數人面對這一題的角度。甚至出題人應該就是看過蘇洵的《六國論》,所以才有此題。
甘奇來論,想要出眾,自然不能再用這個角度去說,因為蘇洵已經把這個角度說得極為透徹了,寫得再好,也不可能比蘇洵寫得更好。這個題,其實不好答,因為有珠玉在前,不可能把《六國論》拿來抄一遍。
顯然所有考生都在抓耳撓腮,都因為珠玉在前而煩惱。
甘奇卻已然動筆,甘奇換了一個角度,六國何敗就不用論了,甘奇只論秦何勝。為何秦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