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奇再點頭。只是包拯,是聽勸的人嗎?
“你去吧,朕還有許多試卷要看。”趙禎桌案之上,試卷還有上百張沒看,當皇帝也是辛苦,看論文,一看就是一百多份。看完還不算,還要思考其中的道理。
甘奇帶著笑臉辭別而去,心情大好,出了皇宮就哼起了歌,這回是妥了,穩(wěn)穩(wěn)妥妥,一個進士,已經(jīng)不在話下。
甘霸在皇城之外等候多時了,甘奇一出來,對著甘霸就是一招手“走,喝酒去。”
甘霸憨兮兮答道“哦,喝酒去。”
要組建一個新衙門,也沒有那么簡單,職權(quán)大小,人手調(diào)度,各方衙門的連接,都是麻煩事。就說這職權(quán)大小問題,新衙門要有執(zhí)法權(quán),但是這執(zhí)法權(quán)具體到什么地步,那就很有講究了,能抓人嗎?能有自己的牢獄嗎?能有審問的權(quán)力嗎?能有判罰的權(quán)力嗎?
都有?那權(quán)力是不是太大了?憑空出來一個權(quán)力巨大的衙門,有時候并不是一件好事。
沒有?那權(quán)力太小了,做起事情來也不方便。
這個新衙門該是什么等級呢?主官是什么等級?在朝堂上又是什么地位?歸哪個衙門管理?還是自成一個體系?
皇帝要考慮的事情太多。
這些東西,其實也還不那么著急,面前的事情,是把殿試之事先完成。
仁宗看完了考卷,對所有選出來的考生也有了一個基本的了解,就得準備面試了。
第三天,面試的通知就開始發(fā)下去了,甘奇接到了面試的通知,預料之內(nèi)的事情,倒也不那么喜出望外。
蔡確與李定,那就不一樣了,接到通知的第一時間,就沖進了甘奇的書房,納頭便拜。隨二人來的,還有道堅書院的六個學生。也就是說這一回道堅書院,加上甘奇自己,有九個人榜上有名,幾乎就是考中了進士。
這在以往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一屆科舉,最多也不過取二三百人,少則一百來人。分到全國各個州府,一個州府能中一兩個,那也就不錯了。還有一些出人才的地方,比如江南,比如益州成都,比如洛陽。這些地方會多中幾個,也就是說許多州府常常一個都中不了,特別是北方州府,沒人中進士是正常的事情。
但就算是汴梁,一屆也不可能有九個之多。
今年僅僅一個道堅書院,就有九個人,這種事情,自大宋以來,頭一遭。道堅書院,這回真是一炮而紅了,這個書院這一回,大概就奠定了天下第一書院的名頭。也間接在幫助甘奇的大儒之路。
為何甘奇一個書院,就有九個人上榜?
甘奇的教育,顯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這幾人都是用甘奇的“預算決算”之法,答的浮費彌廣這一題。預決算制度,用來答這一題,再合適不過。預決算的用處之一,就是省錢。
甘奇那些在梨園春里講的課,似乎就是為這道考題量身定做的。不過這是歪打正著,甘奇知道上一屆的考題是真,但是這一屆的考題,他是真不知道。
只能說“浮費彌廣”這一題,是自己送來的人頭。
蔡確李定等人,憑借“預決算”高中,甘奇自己卻沒有用預決算來答這一題。
蔡確李定,帶著其他六個考生,在甘奇書房之輩,雙膝跪地而拜。
“拜謝先生教導之恩!”
甘奇把八個人一一扶起,說道“此番入得官場,諸位一定要奉公職守,克己自律,為官一任,定要造福一方。如此才不枉圣賢教誨。”
“先生教導,學生一定謹記在心!”
“奉公職守,克己自律,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學生定當把先生之語記下,以為座右銘。”如今蔡確,已然成了甘奇最主要的言行記錄者,待得記錄多了,還得訂立成書,傳承下去。為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