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八十四年,正月。
皇帝劉徹已虛年三十四歲,突是聊發少年狂,覺著自身已然功蓋萬古,除卻能給傻兒子留下個強盛的大帝國,總得再留下些相對真實的歷史記錄,也免得后世史家胡編亂造。
倒不是怕史家詆毀自身功績,關鍵是相貌,劉徹自覺儀表堂堂,無須刻意美化,卻也得實事求是。
尤以儒家的春秋筆法,最為可怕。
譬如秦始皇,老爹秦莊襄王相貌端正,老娘趙姬美艷如花,生下的兒子,怎么就“峰準,長目,摯鳥膺,摯,豺聲”?
即便秦莊襄王真是“喜當爹”,秦始皇是呂不韋的種,可呂不韋在史籍記載中也是相貌不凡的。
就因史家個人傾向,硬是將千古一帝活生生寫成畸形兒。
肥頭大耳,渾身痞氣的漢高祖,卻是“隆準而龍顏,美須髯”,連左腿的七十二顆黑痣,史家都數得清清楚楚。
不靠譜啊,功過可評說,立場不同也可以理解,然刻意扭曲他人長相,丑化他人父母,不應是史家所為。
秦始皇,好歹得楚霸王一句“吾當取而代之”,得漢高祖一句“大丈夫當如是”,容得史家下筆糟踐?
歷史固然由勝利者書寫的,然給予敵人客觀評價,也是尊重己方,更顯心胸豁達。
怕只怕,上位者無意,下位者卻是自作主張以媚上,史家若如此,便真真沒了風骨。
此亦劉徹對儒家不喜之處,后世執筆著史之人若皆犬儒,漢史不著也罷。
正朔大朝,百官朝拜,萬邦跪伏。
啪啪啪~~
鎂粉燃燒,白光閃滅。
不同角度,遠景近景,足有百余架相機在不斷拍攝。
行過大朝,宦官們已足足耗去近萬張膠底。
劉徹特意教公卿將相留下,先各自獨照,再來幾張廣角大合照。
“朕將在宮內蘭臺設麒麟閣,除卻我大漢過往功臣入祭,今后每歲亦皆留公卿將相影像,裝裱留存,以供后人瞻仰追思。
相片或是難存百年,然凡我漢室不亡,每歲皆可重新沖洗乃至翻拍,諸公皆可留影千秋!”
皇帝陛下如是道。
群臣皆是癲狂了,這特么就不是光耀門楣那般簡單了,簡直是光耀萬古啊。
他們聽不懂甚么是“翻拍”,然相片卻是知曉的。
現今除卻世家權貴多有購置相機,民間也出現了不少照相館,家有余貲的庶民百姓也能拍得起相片。
三公九卿,各郡太守,乃至諸位列卿,皆是欣喜不已。
未及卿位者,更是艷羨不已,偏卻無可奈何。
大漢君臣,素來講個“合則來,不合則去”,臣子覺得難以在朝堂施展抱負,自請辭官者,歷代皆為數不少。
漢臣重爵位,更甚于官位,尤是在世家子不可襲官后,可蔭妻蔽子的世襲高爵無疑更為重要。
然皇帝陛下設立麒麟閣,重臣皆可名垂千古,公卿高位對漢臣的吸引力無疑大增。
劉徹此舉非是“無心插柳”,在較為清廉的政風下,漢官秩俸再高,也定然不及經商所能攫取到的財富。
重農抑商,可放寬,卻不可盡廢。
除卻商賈不可入仕,還要提高漢官榮譽感,給他們些念想,將精英階層聚攏,盡可能為朝廷所用。
如此,商賈怎的都翻不了天,畢竟統治階級皆是要維護自身的既得利益,豪商巨賈今后要干政涉軍,怕是要被當肥羊宰。
后世華夏,不也如此么?
后世美帝,真正的聰明人都在商界,故才選出個每天發推特的川建國,不是么?
治大國如烹小鮮,光靠強硬手腕是不行的,要曉得如何引導大勢。
官員濫權?
可完善多重監察體制,以為制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