篳路藍縷,開啟山林,披堅執銳,保境安民。
自助者,天助之!
天行健,漢人以自強不息!”
(PS:為免抬杠,特意申明,齊相管仲曾言,黃帝堯舜禹等七十二位古時帝王皆曾泰山封禪,半點佐證沒有,后世齊魯儒生雖不斷加料,但不管你們信不信,作者君是不信的。)
召諭傳遍四野,萬民皆山呼萬歲,卻有不少朝臣脊背直冒冷汗。
太上皇和皇帝擺出如此大的陣仗,自不是只為處罰那些上不得臺面的方士。
朝臣想拍皇帝馬匹,勸皇帝泰山封禪,這本沒甚么大不了,但托以方士之辭,說甚么“陛下文治武功皆曠古爍今,若往泰山封禪,報天之功,天必厚予,北臨碣石,或可冀望遇蓬萊仙山,得覓長生”,這就過分了!
劉徹雖是莫名其妙的魂穿大漢,卻仍是個堅定的唯物主義者,況且上輩子也到過蓬萊島,在人頭攢動的旅游景點非但沒聞到半點仙氣,更是擠出滿身臭汗。
更關鍵的是,現今皇帝尚在而立之年,真正需要“覓長生”的,是年事已高的太上皇。
大漢以孝治天下,身為皇帝的劉徹,之所以沒當殿甩出御案上的鎮山河,將那數位腦子進水的朝臣砸得頭破血流,亦是考慮到太上皇老爹的想法和臣民的觀感。
皇帝陛下不肯封禪泰山,莫非是不想為太上皇“覓長生”?
劉徹不想莫名其妙的被扣帽子,壞了名聲,甚至影響到父子親情。
于是乎,劉徹索性跑了趟甘泉宮,將此事向自家老爹坦言相告。
太上皇劉啟聽罷,不禁啞然失笑。
覓長生?
高皇帝、孝惠皇帝、孝文皇帝雖不知是否曾起心動念,卻皆是沒有實際動作,已故的太皇太后竇氏,也就是劉啟的親娘,甚至豁達到認為“人必然要死,大漢也必然無法永存”,劉啟自也深以為然。
或許,這種豁達也與漢初統治者崇尚黃老之學有關,道法自然,生而為人,饒是身份再尊貴,又如何能違背生老病死的自然法則?
秦皇昔年求仙問藥,不是因為他老年癡呆,只因對權勢不舍和對死亡恐懼,影響到了理智思考,無非想賭一把而已。
劉啟已禪位多年,又因身患頑疾,實是抱著多活一日賺一日的心態,自然比秦皇晚年要看得開。
方士獻上的所謂“仙丹”,劉啟更是不吃的,頑疾纏身多年,若非昔年蘇媛奉旨研制出平喘藥物,緩解了病情,他能活到今時今日?
仙丹若是有效,他昔年還用得著早早禪位么?
況且,劉啟現今服用的任何藥物,都會先經過太醫乃至衛生部諸官仔細斟酌,甚至會加大劑量在奴隸身上做大量的活體實驗。
幾爐仙丹灌下去,撐得最久的奴隸也沒能活過十日,半個得道成仙的都沒有,劉啟得了呈稟,自是不會服用的。
原本正想著怎么處置這些招搖撞騙的方士,恰巧碰上自家兒子遇著此等難事,索性就在秋祭大典弄出這等大場面。
太上皇親自出面,不信方士,不信世間有長生不老的仙人,皇帝自然就能順水推舟。
非但劉徹自己不往泰山封禪,大漢后繼之君都永世不得為之,否則就是有違“祖訓”,是忤逆,是大不孝!
泰山封禪?
別扯甚么提振民心士氣,更別提甚么“歷史象征意義”,就是勞民傷財,彰顯帝皇自身的文治武功罷了。
少搞點形式主義,多注重民生,比甚么都強。
民族的脊梁,泰山上的祭臺撐不起來,反是太廟之側,那座以萬千匈奴首級封土夯實的高高京觀,彰顯著“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鐵血漢魂和錚錚漢骨!
翌日早朝,皇帝劉徹下旨,貶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