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徹近日有些惆悵,源自于從太后處不經意聽到的一個消息。
梁國內史空缺之際,梁王劉武剛剛延攬來齊人公孫詭,對他頗為欣賞,打算任命他為內史。竇太后得知此事,卻嚴令梁孝王任命韓安國做內史。
離震驚朝野的刺殺事件只剩不到兩年了!
史書上記載得很清楚,兩年后,在公孫詭和羊勝的游說下,梁王便會暗地里派人行刺朝議事件中反對立梁王為儲君的十數位朝廷重臣,其中包括當朝丞相袁盎。
雖然經過這次行刺事件,被嚴厲處罰的梁王從此將不會再有威脅,對劉徹大為有利,但這將導致劉徹登基后朝堂上無人可用,只能任由外戚做大。
而且從朝議事件看得出來,這十數位大臣幾乎都是忠君之士,甚至敢明目張膽的對抗太后,逼她放棄插手儲君的選擇。
無論如何,在劉徹自己培訓的人才挑起漢帝國的大梁之前,這批忠臣是需要保住的。
現今最大的問題是如何讓皇帝老爹相信并重視這個事件,總不能說自己能未卜先知吧?劉啟雖已經認定劉徹是早慧的天才,但絕對不會接受他是能預知未來的妖孽。
劉徹連續幾天都花了大量時間用于睡眠,以便能進入腦海的書庫中翻閱大量史料,希望能找到一個突破口,卻始終沒有半點頭緒。
人才!還是缺少人才!必須盡快培養出一批忠心可靠,又有辦事能力的手下。
只是好苗子并不好找,衛青現在估計也才四歲多,霍去病更是連影都沒有,灌夫是個喜歡生事的二貨,不培養也罷。
登上太子之位已有數月,劉徹絞盡了腦汁,也才尋找到三個太子庶子(太子的侍從官,陪讀),分別是張騫十四歲,公孫賀十歲,李當戶十歲。
兩年后,他們還是半大的孩子,不知是否可用,教育工作任重而道遠啊。
坐而論道,不如起而行之,教育要從娃娃抓起。
“父皇,兒臣希望能親自統領部分太子舍人(宿衛,選良家子孫任職)。”
劉徹直白的向皇帝老爹要求道,反正和老爹都攤牌了,不怕犯忌諱。
劉啟眼見兒子打消了顧慮,父子間少了些隔閡,不由心情大好,柔聲問道“哦?可是太子門大夫(太子宿衛的首領)陳挺有何疏失?”
“陳大夫一向敬忠職守,行事謹慎。”
劉徹趕緊替陳挺解釋,免得平白誤人前程,接著道,“兒臣只是希望分出部分舍人,單獨練兵,且不再輪番宿衛。”
劉啟一聽就明白了,劉徹是想組建一支掛靠在太子舍人名義下的親衛隊,由他本人完掌控的親衛隊。
漢朝的太子是沒有親衛隊的,所謂的太子門大夫和太子舍人,其實是隸屬于宮廷侍衛大頭目衛尉的管轄,畢竟不是每個皇帝老子都能對太子完放心。
不得不說,劉徹膽子很肥。既是現實所迫,同時也是一種試探,試探劉啟的底線。如果劉啟連這個的要求都能答應,劉徹以后就可以在很多事情上放開手腳,大膽去做。
劉啟稍有遲疑的點頭答應,但仍質疑道“如此也好,只是皇兒還會練兵嗎?莫要耽誤了諸多良家子才好。”
漢代良家子是個特定階層,他們擁有一定資產,遵循倫理綱常,是從事正當職業的人。良家子是國家選兵擇將的重要來源,政府給予他們特別的優待。良家的女子是朝廷選秀的主要來源,他們或被選入宮,或被權貴之家選取,有進入社會高層的機會。
然而是選入太子舍人的所謂“良家子”,幾乎清一色出自豪門權貴,甚至有些是家族繼承人,以此親近儲君。待老皇帝百年之后,這些太子舍人及其家族都會是新皇的重要班底。顯然,劉啟是在提醒劉徹,不要把這些人弄廢了,否則會很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