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云中,位于河套西北,秦時的云中郡治。秦末大亂,冒頓單于乘機南下,重新占據了河南地和高闕、陽山(今狼山)、北假等陰山戰略要地,云中此時已為匈奴單于庭所轄。
由于匈奴游牧民族的特性,單于庭不是固定的地點,單于無城郭,不知何以國之。穹廬前地若庭,故云庭,所以匈奴單于所都之處即為“庭”。
漢五十八年九月,匈奴軍臣單于設庭于云中,舉行蹛林大會。
匈奴每年舉行三次大會,皆由單于召集諸王部長參加。
正月舉行春祭,為小會龍庭;五月舉行祭祀祖先、天地、鬼神,為大會龍城;九月,為課校人畜計,于蹛林稽查各氏族部落一年中戶口和牲畜增殖情況,核實軍隊數量,征收賦稅,為蹛林大會。
三次大會以秋季蹛林大會最為隆重,幾乎所有的匈奴大部族都會員出席。
所謂“蹛林”,就是圍繞樹林的意思。
匈奴的神祠和后世的蒙古敖包,以及北亞各族對天地神祗的祭祀場大致相同。那是把自然樹林或人為堆成的樹枝,當成神靈的憑代。故而一定要在有林木的地方,如果沒有還要臨時插柳枝以代替林木。
匈奴的“蹛林”活動其實來源于鮮卑的風俗,自古相傳,“秋祭無林木者,尚豎柳枝,眾騎馳繞三周乃止,此其遺法也。”主要內容均為賽馬,是游牧民族的一種祭祀盛典。
蹛林大會活動的人數和牲畜都會多于龍城的“大會”,需要有更寬廣的場地,與正月、五月那種祭祀活動是不太一樣的。這種匈奴部眾都要參加的大規模聚會,應當是在水草適宜、有林木、也適合安排部眾生活、單于大帳又有較好安保障的地區。
由于單于庭具有移動性,每年的“蹛林”也會隨之變動。
蹛林大會上,會有所謂的“課校”,就是稽查各氏族部落一年中戶口和牲畜增殖情況,核實軍隊數量,征收賦稅。這項活動安排在秋季,正是當年的收獲季節,能夠比較面的反映當年人口、畜產品的增減情況,匈奴各個階層都會關心這項事務。
從某種意義上說,蹛林大會體現著匈奴政權管理戶籍、財產、檢閱軍隊,向人民征收賦稅的重要職能。
此次蹛林大會,上百萬匈奴人齊聚云中,消息傳來,雁門郡和代郡的邊塞如臨大敵,紛紛實施邊禁,整軍備戰。
代郡尚有白登山可做依托屏障,雁門郡則是首當其沖,太守郅都面臨其上任以來的最大威脅,一邊加強防務,一邊上書皇帝,直言雁門若失,必以死報國。
御書房內,漢帝劉啟放下手中匈奴使者送來的國書木札,面色鐵青,不發一語。
太子劉徹拿起一看,登時怒容滿面,低聲嘶吼道“這是訛詐,徹徹底底,赤果果的訛詐!”
劉啟張了張嘴,卻始終沒有說話。
良久過后,劉徹冷靜下來,思索片刻,壓低聲音,將心中所想娓娓道來。是夜,御書房門緊閉,父子二人徹夜長談,劉徹直到天色漸明才悄悄離開。
翌日早朝,徹夜未眠的劉啟高坐未央正殿之上,面色陰沉,吩咐掌印太監孫將匈奴國書交由朝臣們傳閱,。
朝臣們根本不用皇帝發話,一看孫手中木札的尺寸就知道是來自匈奴的國書。
漢朝送給匈奴單于的書信,都寫在一尺一寸的木札上,開頭文詞是“皇帝恭敬地問候匈奴大單于平安”,及寫上所送的東西和要說的話。而匈奴單于則用一尺二寸的木札寫信送給漢朝皇帝,并且把印章和封泥的尺寸都加長加寬加大,把開頭語說得很傲慢“天地所生、日月所安置的匈奴大單于恭敬地問候漢朝皇帝平安?!痹賹懮纤蜄|西和要說的話語。
傳閱過國書的朝臣們個個臉色潮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