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徹今日喜出望外,因為他看到了金子,黑黝黝的金子!
望著眼前滿滿一桶粘稠的深褐色液體,他興奮得發狂。
后世東漢的班固所著《漢書》中就記載了在高奴縣有可以燃燒的黑水,唐朝段成武的《酉陽雜俎》也記載了“高奴縣石脂水,水膩浮水上,如漆,采以燃燈,極明”。
劉徹認定那就是自流原油,隨派人前去尋找,如今真的出現在他的眼前。
石油作為工業的血脈,是劉徹推進大漢帝國工業化進程的關鍵一環。在無法開采石油的情況下,原油自流井的發現,極大的加速了他的發展計劃。
更為難得的是,高奴縣隸屬上郡,距離長安不過數百里,且道路暢通,十數日便可運至。
當然,劉徹不是神,不可能憑空制造出石油分餾設備,在這個連特種鋼材都沒有的時代,想要造出石油分餾塔,成功幾率和造宇宙飛船是一樣的,完是零。然而,做為穿越眾,作為化工系碩士,只要一個小小的變通就可以了。
既然無法分餾石油,那蒸餾則是完可行的。
分餾,其實可以理解為多次蒸餾。蒸餾,一般得到的氣體經冷凝后是有用的,殘留物質是雜質要舍棄的,如得到蒸餾水。而分餾,則是所有的都有用。
沒辦法控制溫度,分餾出各種不同的成分,那就完蒸餾嘛,漢朝人燒水總是會的。
至于蒸餾設備,跟硫酸的制取工藝幾乎是一模一樣的,只要把硫酸反應釜的開口方向換成橫向,出氣口上移少許就可以了。畢竟都是收集氣體,只不過是加熱固體和加熱液體的區別罷了。
反正現在弄出汽油,航空煤油,柴油一大堆亂七八糟的東西也沒用,劉徹暫時只需要兩種東西,一種叫燈油,一種叫油渣。
在漢代,百姓姓家點燈用的油是根據實際情況各有不同的,象菜子油,花生油,棉子油,松子油等植物油都有地方用于點燈,其中豆油是用的最廣,至于林區則是點松明。而王公貴族則多采用燃點低,煙小的動物油脂作為燃料,通常使用帶有導煙管的燭盤燈和可在燈盤中間放置燈芯的燭釬燈。若是從石油中蒸餾出燈油,利潤會非常可觀。
而劉徹真正想要的,原油蒸餾后的殘渣——石油瀝青。
石油瀝青色黑而有光澤,具有較高的感溫性。由于它在生產過程中曾經蒸餾至四百度以上,因而所含揮發成分甚少,但仍可能有高分子的碳氫化合物未經揮發出來,這些物質或多或少對人體健康是有害的。
要想富,先修路!
交通問題長久困擾著劉徹,如今這個問題幾乎是迎刃而解。
其實劉徹也曾經考慮過燒制水泥,因為很多穿越小說都將燒制水泥作為造橋修路的首選任務。然而實際動手后,劉徹發現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不由仰天長嘆惡毒的作者!為什么不給我主角光環!!
其實漢代就有類似水泥的混凝物。
秦始皇修通往南嶺的路就是用石灰,糯米水,姜汁,草木灰、泥、沙混合而成。而秦代的長城,則是先將一份調水極少的石灰,混合兩份砂、小石子倒進兩層木板中間,接著用木槌將木板中間的混合物夯得結結實實,再在上面澆上水。二三天后待里面的混合物凝結住了,就可以拆去木板移到另一段再行建造了。
在南北朝時代,出現一種名叫“三合土”的建筑材料,它由石灰、黏土和細砂所組成。到明代,有石灰、陶粉和碎石組成的三合土。在清代,除石灰、黏土和細砂組成的三合土外,還有石灰、爐渣和砂子組成的三合土。以劉徹現代人的眼光看,三合土也就是以石灰與黃土或其他火山灰質材料作為膠凝材料,以細砂、碎石后爐渣作為填料的混凝土。
劉徹早就讓下人按照古籍的敘述試驗了各種方式,然而卻